分享更多
字体:

李久鑫:企业招人从改变理念开始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30 13:58 来源: 新浪财经
公众网首席执行官李久鑫(新浪财经 陈鑫 摄) 公众网首席执行官李久鑫(新浪财经 陈鑫 摄)

  新浪财经讯 2012年6月30日-7月1日,由《中外管理》杂志社和北京中外企业管理培训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外管理人力资本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人才优先与策略选择”。图为公众网首席执行官李久鑫。

  李久鑫:时间安排在一点半,对我的挑战太大了,这么热的天,又刚吃完,主要是胃部运动、脑部运动就困难了。我们提到一个核心词叫说“蓝灰领”招聘,我在中国管理学界是比较少见的“品种”。从本科,我学的是管理,得到了是工科学位,硕士是管理理科学位,然后到博士,是管理与科学,是理学的博士。我是2002年从复旦管理学博士毕业之后,是7月份拿到的博士学位,7月10号我就开始创业,属于毕业就失业了。从2002年到现在十年了,我自己创业做了十年,我们其中有一条是从2008年开始做起“蓝灰领”的方面。第二,我跟《中外管理》杂志的渊源,我们曾经有过交流,《中外管理》那个时候还是我们的一本核心期刊,我一直想在上面做文章,后来《中外管理》退出了学术类,走进了商业类。

  我今天觉得很荣幸,能在《中外管理》组织的论坛上,能和大家分享在“蓝灰领”招聘方面的一些心得。我们提到了“蓝灰领”,“蓝领”大家知道,灰领,还有深蓝等等,实际上在中国来讲,我们“蓝灰领”的主体是谁?就是我们的农民工。他们的身份是一个社会身份,农民身份,工人是职业身份,这是中国一个特色,作为中国这么一个蓝灰领阶层主要的,他们在这些年巨大的变化,今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聊起来,用最新的技术跟这个比较基层的人群提供服务,落差比较大。我们先分享一下基层数据,首先从人群总量,按照人事部的统计是2.2亿,我们估且算2.2亿。我们算80年出生的孩子,但是在农民中已经快退出了主流市场,80年出生的已经33岁了,过了35岁就已经退出了蓝灰领的市场,他们已经成老人了。90年出生的孩子到今年是23岁,但是他们普遍是16岁就进入了劳动力市场,初中毕业,有的是高中毕业。6月6号结束以后,大量的,一车一车的人拉到了苏州做工,有的学校6月8号考完试,那边车就等着拉走了。这些人群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这个数量非常巨大。

  去年10月和12月,我们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做了一个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周期的调查,可能这个数据大家看了以后会比较吃惊。这个数据,工作开始年份和工作持续时间,也就是说假如是从2002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如果这个人是2002年到今年10年,那个时候16岁,现在28岁,平均就业周期是4年,在一家企业要干4年。那么到了2008年,也就是2008年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这批人的平均就业周期已经不足一年。换一个形象的话讲,我到苏州街去过一家很有名了童装厂,制作童装的世界品牌,他们跟我讲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好的,而且做了很多工作,很自豪的告诉我一个数据,说我们这里的工人的流动率一年才100%。他觉得很自豪,因为我这里一年所有人才换一遍。北京的餐馆,我们可以去簋街看,很多地方是3个月才换一遍。有一次我找一个包间,那个饭店不错,包间服务员还算比较好一点的,问我,“先生,您结账是用现金还是刷卡?”我说刷卡,就把卡给他了。他说有密码吗?我说有。他说写给我吧。他们没有受过任何的专业训练,就进入了包房做服务员。为什么?没人,因为流动性太强。从出生年份来看,1988年出生的人到1992年出生的人,随着出生年龄的下降,他们工作的持续时间,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超过一年。现在这个温都水城,我相信这些人的就业绝对不会超过一年,这得带来多大的社会问题?多大的企业管理问题?

  两代人的差异,老一代对我们来讲,他们第一份工作平均就业周期是在4年,1992年,1991年,他们都在一年左右,这还算拉了平均值。这是一个现象研究,先看这是不是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有没有被大家注意,以及这个事实对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我们大量使用蓝领,灰领的企业,有没有切身意识到这个问题。以前我们总争论“刘易斯拐点”,我们一直在提倡还有很大的就业问题存在,但是我们的就业是有结构化问题的,大量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而大量的蓝灰领其实缺人,我们看短工化成因。打短工,打零工的方式,这个趋势应该说已经有十年多,未来十年还会再延续下去。原因是什么?我们看一下,这里有一个数据,从1976年开始每年的新增人口,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呢?以前是这样的线,到了1990年是这样的线。最近有很多的学界呼吁二胎化,也就是说从1990年起,每年新增人口减少100多万。咱们不说绝对值本身而言,供给本身也应该维持稳定,这十年期间,从1990年到2000年,不算2000年以后,因为他们还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1990年到2000年进入劳动市场,新增人口已经减少了1000多万。比如去年我们很有名的叫“免费午餐”,就是因为很多山区的孩子上学很远,必须自己带粮食,带不了,所以很多公益人士提出这个活动。为什么这些孩子上学远呢?因为撤并小学。很多人认为这是政府为了提高效率,不是的。因为很多村里面构不成一个小学了,人没了。上次我遇到一个总经理,他回到老家,原来他们那个地方差不多有7、8个班,现在只剩1、2个班了。如果注意高考数据,已经连续四年高考生在下降了,有一部分去留学了,但是也没有那么多,就是绝对人口在下降。也就是说,十年减少1000万的劳动力,然后再加上高校招生的扩张。

  第二,短工化的成因,因为个人的生存、生活的需要和老一代不同。老一代卖苦力到技能淘金。最近有一个小应用,叫“唱华”,不到20天的时间,200万下载量,很多都是农民工。有一批人所有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这个比例已经到30%以上了。从他们的价值观来讲,多次发生恶性集体事件,我们当时和清华合作的时候,他们做现场的访谈,会发现短工化是一个因素。以前老一代要回去,攒钱回家盖房子,新一代的农民工不愿意回去,甚至已经丧失了务农的能力,这是一个新的变化。

  这个图来形象的比喻,背着编制袋,拿着手机,拿着时尚杂志。上次我还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去看农民工,我说小伙子,手机不错呀,iPhone4S。我说假的吧?不是的,饿了两个月,卖血也要买。还有一个,我们调研出来的结果,新生代的农民工在使用互联网方面超过了96%。首先手机上网,移动互联网是由低端走向高端的,宽带互联网是由高端走向低端的。移动互联网最早使用就是农民工、学生和军人,农民工是大头。他们在早期已经是很普遍的方式,还有看我们的QQ,号称有7亿,咱们算算概率,得有多少农民工。我们再看网吧里面,他们看一场电影,50块、100块,不可能,最好的办法是去网吧,打游戏,看盗版。所以互联网是他们很重要的一个接入社会获取信息的渠道。首先他有很强烈的愿望做一个新市民,同时又获得了很多的信息,跟别人比较和分享。但是,虽然他们有这样的愿望,但是依然处在一个旧问题丛生的环境中,从“农民工”三个字就可以看出来,他们遇到的三个问题,从生理到自我实现来看,也许白领,也许企业家,也许知识分子,自我实现的目标,对他们来讲,他们就是要在城里生根。我们问30%的农民工,他们的第一期望是什么?是企业家,中国有这么创业精神?不得了,如果2.2亿有30%的企业家,那全世界都被我们统治了。再往下问,什么叫企业家?小商小贩也叫企业家,比如开个小门店。他们认为这样才能脱离开工作条件,才能在城里生根,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他们最大的人生梦想。他们在生存、生根、生活三个层面上能得到满足吗?100年前福特有一个话很经典,本来想要一双手,怎么来一个活人呢?当新生代农民工不仅仅有一双手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出来了。

  从生活角度来讲,这是真实的一张照片,原来的社会关系割断了,新的社会关系陷入真空。这家公司跳楼的时候,同寝室的人不知道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我想今天参会的人也不至于到这个地步,这就是残酷的现实环境。从生根角度来讲,他在农村是不可能生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的问题,还在于他没有务农能力了,会种地吗?一直上到初中,然后出来打工。历史上很多黑社会都是这么出来的,国外很多出租车司机也有黑社会组织,只有自助。前几天在中山,两个小孩子打架,一个外来的孩子,重庆籍的,打起来的,造成几千人聚集,为什么?外地人和本地人的冲突。当年巴黎发生的第二代问题,二代移民,城市骚乱,在广东已经发生了。大家老说城乡二元化,城市二元化比城乡二元化可怕多了,因为离你太近了。

  另外一个问题,回到企业来讲,出了什么现象呢?因为新生代的问题,因为短工化的现象,招工难,这是春节期间的一张照片。现在招工困难,不是因为生产规模扩大,而是因为流失太频繁了。怎么办?可能我们现在人力资源的理论和传统来讲,一直希望维持员工的长期关系,维持我们人力资本,维持企业本身的核心的长期稳定性,可能吗?

  我个人的实践结果,看了那儿多企业,大家放弃这个想法吧,认了吧,短工化很多问题是社会环境问题,首先否认环境,怎么做好工作?所以我第一个建议,首先大家要面对短工化的现实,承认我们在短工化的环境下,在这么一个社会环境下,以及产业升级的压力下,先要认清形势。也就是说招聘能力有可能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我们自己切身的一个体会,天津的一个自行车厂,在春节前的时候,几家工厂都遇到困难,我们有一家合作的,合作完了以后,我们第二年谈合作的时候,原来几个厂都没有,就是那一年他接到了生意,那一年招到了人。还有我自己切身感到的事,那一年应该是2009年的时候,是我们国庆,60年大庆。当时60年大庆的时候有一个生意很不错,做军装,因为要换装,所以很多服装厂就军装这个活儿。河北一家公司,当时这个企业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当时不是很积极,因为去年是他们做的,他们认为今年也是他们做,结果不是他们。企业本身招聘能力是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在蓝灰领用工比较多的企业里面。

  怎么解决短工化?怎么应对短期招聘需求的问题?短工化应该做长招聘,不能像过去那样临时抱佛脚。什么是长招聘?要长期的、持续的,把一年的招聘计划拿出来。有很多企业不注意这一点,这个月有需求,下个月就招。过去可以,但是现在不可能了,最好把一年的计划拿出来。现在很多招工企业不愿意这样做,有中介机构来服务,他不愿意做这个事情,如果自己不做这个,肯定会有短工化的问题。第二,区分核心工人和非核心工人招工的差异,要分成两类工人,从传统人力资源角度来讲是有区分的,掌握核心技术或者工艺的,很可能是企业很重要的竞争力,他们也会流动的,这些人的招聘周期和非核心的招聘周期是不一样的。再有,建立长期招聘渠道的工人今天中午有一个朋友,他的球场,这种招聘岗位可能就跟长期的三星企业招生产线工人是不一样的。有一些是低成本,实际上要紧急招工的时候,成本会很高,必须要有低成本的渠道弥补一年的招工成本。还有一些很稳定,比如30%是由这个渠道解决的,所以要把三类渠道分出来,找到合作伙伴,让他们去做。

  再有就是增加“长”的社会资本。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自己做,让社会资本进来。因为蓝灰领,农民工,有乡土文化,老乡文化,是一个农村的社区文化概念。社区的HR,要有意在企业内部培养、发展自己的社会资源。我提一个概念叫含心量,尤其蓝灰领,用心比什么都重要。你不可能解决夫妻工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增加含心量,让他理解你。也就是说当他一旦流失,他有可能成为你下一个招聘网络渠道,他会介绍人过来。

  我有两个具体的案例,有一个朋友是做纺织的,招人很困难,但是我每年跟他聊,我想做他的生意,但是他从来不做,因为他们不缺人。他们不过年的,从大年二十八就开车走了,去工人的所在地,比如四川,湖南那边,一路拜年,说小刘,别挤火车了,我带你回北京算了。你说能缺工人吗?这样的老板都不跟,你们还是人吗?他有工人,有订单,这样生意就可以做得起来,这叫用心。

  另外一个朋友在山东,他在上市公司,他们当年把工厂建在了一个劳动输出大省,他认为这样劳工不是问题了。但是很不幸,第一年没人了,当年湖北一个县也发生了这样的现象,40万外出打工,跑了。当时有一个亚洲最大的鞋厂在那儿,最后只有老人、妇女来应聘,他们就遇到这个困难。说能不能找工人?我说没有办法,在三、四级县,怎么找?北京和上海还顾不过来呢。我说今天怎么?他说解决了。我说怎么解决了?他说第二年长教训了,也是在过年的时候,他们今年招了2000人,跟政府合作,请他们到工厂里参观,招4000人过来,做宣讲。这个董事长讲了两天,讲什么?说你如果愿意去北京、上海,可以得到什么好处,但是有什么问题,不可能在这里生根,不可能在这里发展。你到了咱们县城,有一个好处,我们工厂可以给你们解决问题,在县城安家,你们可以做一个选择。后来他跟我讲,4000人有2000人留下来了,这不就是含心量吗?

  也就是说不但自身能够直接产生效果,还会在工人网络上产生口碑效应。这个社会资本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降低风险,不要和工人成仇人。我们和人大的心理学系有合作,我们调查的结果发现蓝灰领的孩子,他们的心理资本的平均值,要比城里的孩子,或者说大学生,要低5到6岁。也就是说看着他20多岁,实际上只是15、16岁的小孩,有很多非理性的事情发生。只有跟他变成了朋友,他认这个关系,不会随便破坏工厂,不会随便偷东西,也不会说不负责任的跑掉,有一部分甚至成为你的信息来源。对于企业来讲,这样能够增加风险,也能降低风险。

  谢谢大家!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