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委:长江源冰川缩减温度升高水质变好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3 10:57 来源: 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武汉12月13日讯 (记者魏劲松 柳洁)冰川萎缩、植被退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素有“长江水塔”之称的长江源地区,正面临四大生态环境挑战。其中,长江源头冰川在过去32年缩减126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东湖的面积。
去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等部门90余人组成史上规模最大综合考察队从武汉启程,一路向西探访了长江源头,12月12日,长江委发布本次考察的详细探源报告。
据介绍,此次考察一行人先到格尔木,再向江源进发,一路经沱沱河、尕尔曲、雁石坪,到达雀莫湖大本营(海拔4930多米),最终抵达长江源头姜根迪如冰川(海拔5400多米)。考察队顺利完成水生态考察、水环境调查、冰川考察、地质考察等九个方面的采样调查,带着第一手材料,于去年10月29日返汉。
科考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长江源区年平均气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缓慢上升,近10年(2000~2009年)平均气温比上世纪60年代高出1.42℃。冰川面积处于萎缩状态,2009年冰川总面积在1977年基础上缩减了126.33平方公里,总面积减少11.8%,相当于减少“4个东湖”。
水文资料分析,气温升高,冰川消融导致源头区水文站点水资源量大幅增加,如沱沱河水文站近10年来水量较历史常年偏大47.6%。与此同时,长江源区水生生物种类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抗干扰能力变弱,特别是区域气候、冻土环境变化导致草地植被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呈递增趋势。
长江委新闻发言人、长江委办公室主任徐德毅说,长江源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冰川萎缩、植被退化、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四个方面。根据长江源区气候冷暖周期变化情况初步分析,目前全球气候处于末次冰期后的暖期,高原隆起的构造作用与全球气候变化是造成长江源区环境变化主要原因。
水土流失面积呈现递增趋势
考察研究结果显示,长江源区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影响程度有限,点污染源较少,面源污染问题不突出,河流基本保持天然状态。长江源区地表水近3年来不同水期水质变化不大,近5年来水质年际变化不显著。长江源区地表水水质较好,符合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作为一级水功能区的水质保护目标要求。
徐德毅介绍,长江源区生物种类数低、生物量低、生物多样性低和特有性高的特点,水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功能较差、稳定性差、抗干扰能力较弱,因此生态系统一旦受到破坏,恢复和抚育十分困难,极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近年来,特别是受全球气候影响,形成了冰川退缩、草场和湿地退化等现象,长江源区水生态系统面临威胁。
此次考察对长江源区水土流失面积历年来变化、源区水土流失形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气候变化及冻土环境变化导致的区域草地植被退化是长江源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0年,长江源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呈递减趋势,2000年至今,水土流失面积呈递增趋势。
长江源区地处高寒,冻土十分发育,随着气候变暖趋势的发展、冻土发育地区地温的增高,冻土及冻土环境的退化问题也逐步成为长江源区比较独特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也是长江源区植被退化和湿地萎缩的重要原因。冻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发展导致的,热量传导速率和传导深度的变化也是冻土退化的原因之一,但是其影响主要是对冻土退化过程的加速。
拟将长江源头列为禁止开发区
12月12日,长江委副主任、总工程师马建华在接受采访时,给长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开了三服“药方”。
在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长江源地区应以水资源保护为主,兼顾防洪、灌溉、供水等。按照有序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将长江源区划分为水能资源禁止开发区、规划保留区和开发利用区等三类,源头区设为禁止开发区。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建议立即对长江源区面源污染、城市重点江段污染源等展开调查,研究评价其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促进水环境健康发展。
在水生态方面:首先要加强湿地和草场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干扰,严格控制和规范长江源区的工程建设、采矿等行为,控制长江源区各种旅游、探险活动。其次,要探索完善适合长江源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加强监管,防治外来生物的入侵,并建立长江源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与决策技术支持系统。
去年,长江流域污水排放量达到339亿吨。不过,长江委专家说,长江有一定自净和稀释能力,目前长江干流总体水质良好,86%的江段达到饮用水标准,公众不必担忧。
根据2010年对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5.3万公里河段水质监测表明,其中符合三类水质标准的河长为3.6万公里,占总河长的67.1%;其余1.7万公里的河长水体还没有达标,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等。与2009年同河长相比,长江流域水质总体变化不大。
据长江委统计,长江2010年全流域“喝掉”的污水达339亿吨,比上年增加5.9亿吨;其中生活污水112亿吨(含第三产业和建筑业34.7亿吨),占33%;工业废水227.05亿吨,占67%。
长江委主任蔡其华说,从废污水量变化趋势看,长江近3年来接纳污水增幅有所趋缓,长江干流水质有所改善,99个断面中有69个断面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比2009年增加2个,但长江支流局部河湖水库水质依然严峻。
目前,长江委已制定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并上报国务院有关部委,等待批准实施。规划中,制定长江流域水资源管理的三条“红线”,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的控制红线、水效率控制红线、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江排污口审批,对污染排放总量和浓度提出更高要求,从根本上治理长江污染,维护“母亲河”生态平衡。
长江干流70个点同时测水质
“本次考察最大的看点就是在同一时间在长江沿线测水质。”长江委水文局局长王俊称,去年10月27日下午2点,科考队员在长江发源地——位于沱沱河上游的姜根迪如冰川,取得长江“第一滴水”的同时,按照既定计划,在长江干流沿线沱沱河、直门达、攀枝花、宜宾、宜昌、沙市、监利、汉口、九江、南京等近70个主要水文站和水位站开展水质取样作业,全部样本都在冷藏箱里按14℃温度保存。
数据分析表明,长江源区河流基本维持“天然状态”,干流水质总体尚好,水质达三类以上水质标准占总站点数95.2%。但受人类活动影响,干流水质由上游至下游逐渐变差,污染物浓度越来越高。
中国经济网记者从报告水质统计图上看到,长江干流宜昌到湖口(包括武汉站)水质为三类,而宜昌以上大部分为一类到二类水体,湖口以下江段逐渐过渡到四类、五类水体了。据介绍,影响长江干流水质状况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营养盐、重金属及石油类。
研究还发现,与1978年的长江科考对比分析,长江干流沿线pH值、高锰酸盐浓度增加明显,但汉口站pH值浓度为7.94,比32年前略有下降,高锰酸盐浓度也增加不明显。
长江委副主任、总工程师马建华说,武汉水质优于其他站点,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武汉地处长江和汉江交汇处,离洞庭湖不到300公里,这两大水系对武汉江段水质本身有一定的冲刷、稀释作用;另一方面是武汉近些年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高了,入江排污口有所减少。
他说,和其他城市相比,武汉江段总氮浓度仍然偏高,这主要受到农药化肥等方面污染。不过长江本身自净能力非常强大,目前长江“喝”下的污水仍在其纳污范围内,同时治污力度不断加大,市民不必担心其造成饮水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