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2011糖价两起两落 2012年将小幅下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30 15:14 来源: 新华08网

  新华08网北京12月30日电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李璐)2011年,受供需情况及经济走势影响,国内外食糖市场均呈现“两起两落”态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关联性增强,国内糖价始终维持高位。根据糖业发展“三年一循环”的规律,在连续三年减产后,新榨季我国食糖生产可能步入增产周期。2011/12榨季,全国食糖预计产量为1200万吨,同比约增长15%,供应偏紧的状况得到缓解。但考虑到国内食糖供需仍存缺口,以及近年来制糖成本持续上涨等因素,预计2012年国内糖价将出现回落,但下跌空间有限,底部在真实成本线。

  2011年国内外糖价“两起两落” 内外有别

  2011年对于国际糖市是关键性的一年,因为其衔接了减产周期与增产周期。近年来,国内郑州白糖期货与国际原糖期货的关联性加强。2011年国内外糖市走势类似,都呈“两起两落”的四阶段波动(图1)。但受国内政策面、基本面的影响,国内糖市与国际糖市又有较大区别。

  第一阶段,1月至2月上旬,震荡上扬期。2011年年初,各食糖主产国纷纷传来不利消息:澳大利亚遭遇洪灾、印度雨水偏多及巴西天气干旱,将对食糖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各大糖业机构纷纷上调全球食糖供需缺口预期,国际糖价持续走高。纽约洲际交易所(ICE)11号原糖期货近交割月合约收盘价突破33美分/磅的历史高位。

  国内方面,经历连续两个榨季减产后,国内食糖供给整体偏紧,市场预计2010/11榨季供给将严重不足。此外,随着春节临近,进入食糖备货高峰期,国内糖价快速上涨。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糖近交割月结算价逼近7500元/吨一线的历史高位。但现货价格跟进不足,仅为7300元/吨左右(图2)。较之国际市场,国内市场运行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春节备货推高现货价格;二是现货、期货价格相互提振。

  第二阶段,2月中旬—5月,震荡下行期。受全球食糖产量预期上调及经济下滑影响,国际糖价转而下行。2011年3、4月份,各大产糖国纷纷大幅上调产量预期,特别是印度、泰国食糖产量预测值增幅较大。而日本地震、利比亚和中东动荡,使全球股市、期市、汇市纷纷大幅跳水,引发投资者恐慌,资金纷纷出逃避险。ICE11号原糖期货一度跌破21美分/磅,跌幅逾36%。

  国内方面,春节后,国内食糖市场进入传统消费淡季。随着2010/11新榨季食糖上市量增加,国内食糖供需紧张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5月上旬郑州商品交易所白糖期价跌至6800元/吨以下,跌幅超过8%。现货价格表现相对坚挺,主产区报价多在7000元/吨以上。然而,国内糖价走势强于国际市场,跌幅远小于后者。期间,原糖进口价比国内现货价低1000元左右,进口商利润较高。

  第三阶段,6月—8月,反弹上扬期。国际方面,第一大产糖国巴西意外下调食糖产量预期,提振市场。同时,受中东地区斋月食糖采购量增加及亚洲国家补库采购等利好消息影响,国际糖价回升至30美分/磅附近。

  国内方面,2010/11榨季落下帷幕,食糖连续第三年减产。进入7月份,气温持续攀升使饮料等含糖食品热销,带动了各地的食糖消费。外盘原糖期货大涨也提振了国内郑糖期货。8月下旬,食糖期货价格直逼7900元/吨一线。现货价格坚挺,产区报价近8000元/吨,销区报价更是一度突破8000元/吨。

  第四阶段,9月至今,再度探底期。国际方面,在前期利好因素逐渐被市场消化的情况下,巴西、印度、泰国、欧盟的实际产糖量逐渐浮出水面,2010/11榨季国际原糖市场供过于求。此外,受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也对国际糖价造成不利影响,原糖期价重回24美分/磅以下。

  国内方面,中秋、国庆过后,食糖逐渐进入消费淡季,随着国家抛储力度加大及2011/12榨季到来,国内食糖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出现回落,期、现货价格均跌破7000元/吨。

  供需、产业力量、政策调控是影响国内糖市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比分析内外市场,我们发现国内糖市存在几大特点,即供需形势与国际市场不完全相同、产业资本力量不可小觑、政策调控传递多层次信息。这就是相似走势下国内市场比国际市场表现更强的原因,同时,这对我们分析2012年走势有指导意义。

  一是国内供需形势与国际市场不完全相同,主要表现在产需缺口、进口和国储三方面。

  2008年以来,国内食糖连续三年减产,供给“捉襟见肘”。中国糖业协会数据显示,2010/11榨季,我国食糖总产量约1045万吨,消费量1358万吨,供需缺口逾300万吨。国内食糖供需偏紧支撑糖价高位运行。

  2010/11榨季,国家总计抛储188.42万吨食糖,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供需缺口。尽管食糖进口补充了一部分国家储备,但市场对“国家糖储备趋紧”的预期及对后市调控能力的质疑,助推食糖价格上涨,市场甚至出现了“越抛储糖价越上涨”的怪现象。

  近年来,我国食糖进口配额一直保持在195万吨左右,未曾增加。配额内食糖进口可享受15%的优惠税率,而配额外进口关税则分为享受最惠国待遇的税率50%和非最惠国待遇的税率125%。巨大的产需缺口和国内外价差带动了2010/11榨季我国食糖进口。海关数据显示,2011年1—11月我国累计进口食糖242.49万吨。

  虽然2010/11榨季国际市场供大于求,但国内市场存在产需缺口、进口配额不变、国储糖储备趋紧等因素,成为国内糖价相对坚挺的重要支撑。

  二是国内产业资本力量不可小觑。我国糖业主产区集中,主产区支持糖业发展,糖厂和行业协会的力量较强。这是与其他农业子行业非常不同的。

  一方面,这有利于产业发展。如广西主产区为各糖厂划定蔗区,糖厂扶持蔗区农民甘蔗产运等,当地联动糖价保护农民利益等。2010/11榨季,全国农民种植糖料收入同比增加109.8亿元。

  另一方面,产业议价能力较强,对市场价格影响力较强。自白糖期货2006年上市以来,国内具有糖业背景(糖厂及贸易商等)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均参与到期货中。倍特期货对近期国内糖市持仓结构进行分析认为,目前市场以产业背景的多头资金对抗投机背景的空头为主。昆商糖网巫义琳表示,近年来,按常规应利用期货进行卖出套期保值的糖厂,实际上却通过做多期货,在一定程度拉高现货。

  三是政策调控传递多层次信息。国家储备的职责就是起到蓄水池的作用,通过收储抛储,直接传达政府对白糖的调控政策。瑞达期货肖永志认为,这些政策的目的是响应国家整体经济政策,理顺市场价格,减缓甘蔗三年丰产和三年减产导致市场出现的过激波动,指导市场预期,提高蔗农收入。2005-2011年,国家储备糖合计放储471.3万吨,收储160.12万吨,两者相抵,净投放311.17万吨。(表1)

  2012年国内糖市将下行 但跌幅有限

  同样, 2011/12榨季国内产需缺口、进口配额和国储,也将成为判断2012年国内糖市走势的重要依据。

  首先是产需缺口。中国糖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贾志忍11月2日在“2011/12年制糖期全国食糖产销工作会议”上预计,2011/12榨季全国食糖产量1200万吨,加上进口和国储抛售,国内食糖市场供求将基本平衡,价格相对稳定。目前处于开榨初期,新糖产量不确定性依然很大,具体产量必须到2012年4月收榨后才能确定。

  但这向我们传递了几个信息。一是“可能增产”。根据糖业发展“三年一循环”的规律,在连续三年减产后,国内糖业将有可能就此步入增产周期。二是“供需基本平衡”。据中国糖业协会数据,在国内糖价如此高企的2010/11榨季,我国食糖消费量仅同比减少21万吨,降幅1.5%。那么,预计2012年我国的食糖消费量不会比2010/12榨季的1358万吨明显下降,如果内需拉动效应显现,甚至可能上升。所以,2011/12榨季1200万吨的预计产量仍不能满足国内消费,供给还是需要进口和国储。

  2011/12榨季的供需形势虽会比2010/11榨季有所好转,但应不会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状况。所以,国内糖价面临压力,可能下跌,但暴跌的概率较小。

  其次是国家政策,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中观产业政策,以及刚刚提到的,与供给联系最紧密的进口政策和国储调控政策。若宏观经济政策趋紧,则市场资金减少,糖价走势将更加疲弱;若宏观经济政策维持目前基调,则糖价可能趋于稳定。

  在国内糖业产不足需的背景下,随着近年糖进口量增加,国内糖虽然仍是主要供给,但所占比重正在逐渐减小。对国内食糖供给形势和国内糖业发展,国家的产业政策将起到关键作用。2012年进口配额不放松的话,则配额外进口热情能否被点燃,还要看国内外价差是否足够大。所以,对于国内糖价,来自进口糖的压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2007-2008年国家储备主要起到保护农民利益和存续产业的作用,2009-2011年国家储备主要是扮演平抑价格的角色。国储调控的重要砝码就是储备量和加工能力。近年来,国家抛储消耗巨大,预计未来将以恢复储备量为重心。那么,糖价所承受的政策压力将减小。

  第三,分析产业力量。在经历了2011年9月以来的大跌之后,产业多头力量气势下降。巫义琳分析,做多郑糖期货的糖厂损失惨重,经过今年的惨痛教训,郑糖期货市场交易者的结构将出现实质性的变化。这就意味着,2012年郑糖期货市场上产业多头将有所收敛。

  但是,我们仍不可忽视,目前产业力量释放的两个信号:一是“制糖成本支撑糖价”;二是“联动糖价支撑糖价”。产业想向市场传递信息,力争保住他们认为合理的底价。

  在制糖成本方面众说纷纭。我们在广西、海南等地调研发现,与2007年相比,近年来糖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仅砍蔗费一项,便从3年前的60元/吨涨至100—120元/吨。据永鑫华糖副总和广西糖业协会相关人士称,新榨季广西食糖生产成本大致在6400-6500元/吨之间。而倍特期货李攀峰分析认为,广西食糖生产成本大致在5800元/吨左右(表2)。

  2011年11月8日,广西主产区公布了糖料蔗首付价500元/吨,与7000元/吨的糖价联动政策。糖价大幅下挫的空间被抑制。新华社特约经济分析师乔林生表示,这并不意味着7000元/吨是政策底价,产业和市场人士测算的生产成本虽然不同,但都低于7000元/吨。

  这说明联动糖价政策是充分给予了制糖企业的利润空间的。李攀峰表示,当食糖销售均价在5800元/吨以上时,制糖企业整体能保证获得利润;反之,当糖价一旦逼近或触及真实成本,就会激发产业定价能力和政策协调能力的共振。

  因此,有两点可以确定:第一,产业定价能力仍能发挥巨大作用,确保行业整体利益;第二,国内供需状态存在独立性,国内产需仍有缺口。综合两点分析,2012年糖价的底部在真实成本线。

  综合国内糖市供需、产业力量和国家政策等方面分析认为,2012年国内糖市将略有下行,但是降幅有限。新湖期货詹啸表示,尽管受成本提高等因素支撑,新榨季价格下跌空间不大,“但肯定会比今年低”,永安期货王哲预计,糖价将处于6000-7500元/吨区间震荡。李攀峰在公开分析报告上表示,2012年度国内食糖主产区现货价格不应该低于5750元/吨;而期货方面,考虑资金的投机性,不能排除空头打压价格低于成本线的可能。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