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新股发行价再上云端 多基金公司否认遭证监会质询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4 00:59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基金抢筹新股 发行价再上云端

  □记者吴黎华 北京报道

  尽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但新股询价中以公募基金为主的部分询价机构肆意抬高发行价格,造成二级市场破发比比皆是,依然是A股市场挥之不去的梦魇。

  有消息称,近日监管部门向部分近期报价较高基金公司发函,要求对报价作出合理解释。华商基金的一位高管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就她本人所知,并没有收到过这样的质询文件,国投瑞银则明确否认收到过类似的函件,华夏基金的工作人员则表示对此事并不知情。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中旬,证监会曾对所有基金公司下发《关于加强新股询价申购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于基金公司参与新股询价和申购再次给出明确指示。该文件强调新股询价申购的管理工作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要求基金不得进行非理性报价,不得在报价申购过程中有任何利益冲突行为。

  尽管遭到了各大基金公司的否认,一位基金评价业的人士却向《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证监会从去年下半年起就已经要求交易所把基金报价的所有信息进行汇总,如果有异常的话,就会发给基金公司。但他表示,虽然之前有统计,但并不是专项的,只是在现场检查的时候,要求基金公司对其在新股询价中的风险控制的流程、投研支持、决策等进行解释,但从未发生过针对某只特定的股票要求基金公司对报价进行解释的情况。

  他透露,从去年起,监管部门要求基金公司将新股询价、报价过程等相关问题纳入到基金公司的内部控制中,并将其列入了现场检查的检查项目,在走访的数家基金公司中,也要求基金公司作出解释。

  然而,监管部门的“苦口婆心”似乎并未生效,从龙年第一只发行新股———华录百纳的询价反映出来的情况,依然无法让人满意。2012年2月1日,华录百纳进行了网上网下发行,发行价格达到了45元/股,发行后市盈率则达到了82.46倍,预计募资2.52亿元,实际募集资金则达到了6.75亿元。

  相比之下,在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中,截至2月13日收盘,华谊兄弟的市盈率为51.83倍(TTM),华策影视则为40.94倍(TTM),光线传媒和中视传媒则分别为40.15倍(TTM)和54.28倍(TTM)。华录百纳的发行市盈率已经远远超出了行业水平。而作为主承销商的华西证券,则更是给出了54元/股至60元/股“合理价值区间”。

  从报价的情况来看,询价过程依然是部分公募基金抢筹码的游戏。在63个报价信息中,仅有12个超过45元发行价,除了一家华西自主推荐的询价机构报出48元外,其余11个有效报价均为公募基金作出。其中,华夏平稳增长和华夏经典配置均报出了55元/股的最高价格,国投瑞银旗下的国投瑞银稳健增长和国投瑞银瑞福分级则均报出了54元/股的价格,除此之外,中邮基金、华商基金公司旗下的两只基金,申报价格也都超过了50元/股。

  最终,中邮核心成长、华商领先企业、长信增利、国投瑞银瑞福分级和华夏平稳增长5只公募基金在网下配售中胜出,各获配60万股。也就是说,拿着基民的钱,这部分基金公司在成功获配的同时,也把新股的发行价格推上了云端。

  新股发行价格过高的危害显而易见。实际上,在2012年以来上市的12只新股中,目前仍有6只处于破发状态,其中破发比例最大的为加加食品,自上市以来已累计下跌了31.03%。而从该股票的询价情况来看,包括信达澳银、银华和嘉实的多只产品均报出了30元以上的高价。实际上,在46个报价信息中,高于发行价格(30元/股)的仅有9个,基金就达到了4个,这4个全部获配,并成功地推高了发行价格,而破发后在二级市场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却要由基民和普通投资者来承担。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