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张欣:偏远城市的地产泡沫大于一线城市

2011年04月01日 10:58 来源:新浪财经

财经面对面专访
1.中国楼市的实验主义者 2.限购易导致腐败 应相信市场调节
3.偏远城市的地产泡沫大于一线城市 4.当年的老酒厂上建成中国的曼哈顿
5.开发商专注利润 缺少创新 6.休息时间绝不参加应酬 老潘已成微博控
7.教育改革应去除应试 鼓励私人办学

    2011年年初,张欣在自己的微博(http://t.sina.com.cn)上,自豪的晒出了soho中国2010年的辉煌销售业绩:提前三个月完成全年的销售目标,全年销售额238亿,比去年增长74%,再一次创历史新高,高居北京房地产销售额榜首。而北京的银河SOHO和上海的SOHO东海广场也分别取得了北京和上海的销售冠军。  在房地产市场受到宏观政策重拳调控的背景下,SOHO中国今年计划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拿地,这个水平与去年持平。对于拿地动作不减,张欣解释,一部分原因是认为政府出台的调控政策对地产市场影响有限,预料对楼价的影响也不大。

    房产调控阻止不了市场前进

  主持人权静:上海跟重庆已经推出了具体的政策,国务院也表明,国家原则同意推动房产税,但具体的细则要各个地方去把握,对这样的一个政策您作为一个地产开发商怎么看?

  张欣:我觉得从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来讲,健康发展来讲,有房产税还是应该的,基本上你在世界上每一个国家买房子都会有房产税,中国这么多年来没有房产税,是个例外,所以这个大家大背景,我觉得随着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越来越健康、越来越成熟,那这个是一定会发生的。

  但是市场会有一个误导,就认为实际上这是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又一个政策,他的目的还是为了打压房地产。如果是这么一解释的话,问题就来了,那有效吗?这个东西会阻止房价吗?我们看看去年出了那么多的宏观的政策、可调控的政策保障房、廉租房,限制购买,应该来说,在这么大的压力之下整个市场都应该垮掉了才对,为什么到了去年年底,我看了一下各大上市公司的报告出来,基本上都业绩非常的好,我觉得这个还是可以看到的。首先我的理解是,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了,已经不再是宏观调控行政的力量就可以打压下去了。

  另外,我给你举个例子,比如说开发商到银行去贷款,基本上你要拿开发贷,你要付出比一般的贷款多出10%的利息,而且基本还不愿意贷给开发商。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国际的资本市场门就大大的打开了,比如说你自己开发商,因为现在的开发商你想在香港上市公司50多家了,基本上大的公司都已经在香港上市了,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控制国内的银行,你总不能控制国际的资本市场吧,资本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利润,只要他觉得贷款给这些中国的房地产商有好的回报的话他就会给你贷款。所以这个时候政府其实要面临的是多方的挑战,不是简单的这种我能控制起来。所以我觉得今年,当然政府的调控决心依然很大,可能手段还会有不断的出炉,但是整体来讲,有效性我觉得也是值得怀疑的。

  主持人权静:如果作为一个房地产行业的从业者给政策的制定提出建议的话,您希望政策的环境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张欣:我觉得如果政府是相信房地产现在的价格太贵,要做的事情,第一就是要收紧银根,不要贷款给这么多,第二个,就是要提高土地的供应,供应大了嘛价格自然就下来了。还有一个,就是经济适用房,要加大经济适用房,其实这些东西经济适用房已经在做了,加大土地供应也有这个愿望,但是我觉得还做的不够。资金这一块是最两难的,因为政府并不是不知道应该控制资金,但是中国的发展不可能没有资金,资金发出来之后而中国现在盈利的行业又非常的少,所以人们资金来的时候赶快追求利润又跑到了房地产里面,就使得这个资产的价格不断的上升。当政府看到这个情况的时候,他的手段又是,那我还是控制吧,既然市场的反映是这样的,我就还控制,所以现在就是有一点进入怪圈。

  主持人权静:怎么样能走出这个怪圈?您的建议是什么?

  张欣:还是要放开市场,应该相信市场有这个调整的环节,消费者、购买者的成熟性也会越来越强,还是要相信这个。其实限购令就是把一个市场的权利交给了一个人,那这个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谁去限购呢?谁去定价呢?这不都是人在做的嘛,你只要把这个权利给一个人,他可能就是一个腐败的对象。

  主持人权静:如果我们预测的话,您觉得到2011年,接下来这一年的房地产市场我们之前的一些问题现在的政府能解决吗?

  张欣:调控依然会很坚决,市场依然会前进,这是我的感觉。

  偏远城市的地产泡沫要大于一线城市

  主持人权静:中国房地产市场它到底有多大的泡沫的因素?我觉得您对这个问题应该最有发言权。

  张欣:我觉得泡沫还是有的,尤其是住宅市场,我的感觉是一线城市北京、上海还好一点,原因是什么呢?这些地方的需求量会比较大,而且这些城市的政府执行土地的开发政策特别严格,比如你拿了土地之后马上就要开发,而且也没有特别大片的土地,都是相对比较小一点的土地。而你要到了一些其他的城市,尤其是越偏远一些的城市,当地的政府收入几乎完全要靠这个卖地,所以他有很多的积极性大批大批的去卖。比如说我们到海南岛去,到三亚去,到三亚附近去,我看那些项目都大的吓死人的,一千万平米,就是比一个北京CBD,北京CBD都盖了十几年才盖起来的,一个开发商就可以做这么大的项目。

  主持人权静:谁来买呢?

  张欣:我去看的时候我也问这个问题,我说有这么多人买吗?开发商说有很多人买啊什么的。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供应量这么大的时候,因为土地供应的这么多,开发商就要盖了卖出来的话,这种情况之下你觉得这个泡沫不是一下就挤出来了嘛。

  主持人权静:在去年的6月份SOHO我们看到斥资22.5亿美元买下了上海外滩的一块25万平方米的地,去年开始又在北京大举的推48.5万平方米上午零售区,为什么在大家都说房地产市场最熊市的时候您有如此大的手笔?

  张欣:整体来讲中国的开发商都是制造商,买地是原材料,有这个原材料你才能制造出来然后卖出去,我们现在开始有一点点的转变,就是以前我们是百分百的制造商,每一平方米我们盖的房子都是要卖出去的,所以你看到的后来的那些房子其实都不是我们的房子,比如现代城也好、建外SOHO也好,那些都不是我们的。从去年开始我们就有一些自己长期持有的物业,比如前门开始、外滩开始,这几个都还在建,我们的计划就是,在销售保持基本上平稳的情况之下加大自持物业长期持有的量,所以使得出租物业会上升,这也是我们相信中国在未来的五年到十年一定是转向一个更消费型的经济,而在北京、上海这种最繁华的城市人们的消费会起来的。

  主持人权静:这是否也是整个政策调控中房地产市场带来的一个变化和洗牌?是否在住宅市场面临越来越多政策压力的情况之下会有开发商像SOHO一样转向商业市场?

  张欣:会有一些进来,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看到很大的量。

  主持人权静:未来随着地产调控的力度越来越大,这个状况会改变的更加快吗?

  张欣:我觉得也不一定,因为做商业地产也需要有一定的积累,比如你的客户群需要积累,现在比如说大量的做住宅的开发商自己都不销售了,销售都是代理销售,因为销售反而觉得都一样了,技术性不强,可是你做商业地产销售必须得自己做,这块可能还有一些改变。

  当年的老酒厂上建成中国的"曼哈顿"

  在与潘石屹结合之前,张欣从未涉及房地产开发。然而国际化的背景却给了她开放而敏锐的思维。上世纪90年代末,凭借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灵敏的商业嗅觉,soho中国在众多一成不变的建筑中异军突起。

  2002年9月,第八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张欣凭借“长城脚下的公社”,获得了相当于建筑领域奥斯卡奖的全球“建筑艺术推动大奖”,这是双年展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奖项颁发给一位开发商而非建筑师,这一奖项也帮助SOHO中国建立了国际声誉。

  从现代城到长城脚下的公社,再到建外SOHO,甚至包括张欣和潘石屹的私宅--山语间,soho中国始终坚持“引入世界最先进的建筑理念”,他们很自然地选择了艺术作为建筑探索最有力的手段,而且每次都屡战屡胜。

  主持人权静:第一个SOHO的大楼,当时SOHO现代城设计的时候、建成的时候当时的心情?

  张欣:我们在做现代城的时候,现在说起来是96年的时候在做设计,那个时候北京是一片的灰,没有颜色的,所以我记得当时我们最大胆的创新就是给这个现代城高楼上面上一些颜色,当时南华早报香港的英文报纸还给我做了一篇采访,我记得那个题目是说“给北京色彩的人”,现在你看北京的色彩多多呀,基本上都要搞的色盲的,色彩多的,所以就是说这十几年来还是变化特别的大。

  主持人权静:其实关于设计,我们也知道当时我们看到很多报道,SOHO现代城当时是在一个老酒厂,当时在一个老酒厂上建一个建筑,当时我们觉得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张欣:当时已经知道北京城市的规划,东边的这一片,以前都是老厂房,都是机械厂、开关厂这些,要搬走,因为它是污染特别强,北京市当时的规划就是要把这个地方建成一个未来的曼哈顿,所以我特别记得,我刚认识老潘的时候,那是94年的时候,他就带我去看当时的开关厂,就是现在的我们的朝外SOHO旁边,就是新城国际的那一代,他就跟我说,他说这个地方以后就变成曼哈顿了,我当时还想这个人估计是没去过曼哈顿,不知道曼哈顿是什么状态,这么乱七八糟的工厂怎么可能变成曼哈顿呢。可是现在你在CBD走,那就是曼哈顿哪,而且比曼哈顿还更新。

  主持人权静:这么多SOHO的设计,您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个?

  张欣:我自己其实从感情上来讲最深的还是长城脚下的公社,因为我觉得那个真是我们的一个奇想,当时在大山里面要盖出一个当时的建筑的实验品,确实是一个奇想,现在看来没有带来什么经济利益,但是从感情上我们就很有感情,因为每一个都当时很激动,跟每个设计师一起,而且那些设计师都是基本上没来过中国的,第一次来中国,第一次上长城,所以那个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很激动的。

  主持人权静:当时你有没有担心过这些没来过中国的人能不能设计出适合中国的?

  张欣:所以人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因为当时盖的房子也少,也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就是一味的追求说,这个好,有实验性,创新哪,我们前卫啊,这是一种态度啊、一种风格啊什么的,现在我盖的房子越多我就越知道这个问题有可能出现在什么,我自己觉得我就比以前保守得多,所以我现在再回想好像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企业在他最开始成就的时候都是奇想的,从那儿开始的,都不是说已经很成功了。往往成功了之后反而变成了一个前进的绊脚石了。你老害怕这要是别人不接受怎么办哪,你的风险意识加强了,你的创新就降低了。

  金融市场的开放让开发商专注利润 缺少创新

  在北京长安街的黄金地段,12幢风格前卫的高楼,构成了一座被称为“京城最时尚的生活橱窗”的建筑体。实验性和先锋感,让SOHO中国的建筑一直被赞扬和质疑包围。

  就在几个月前,演员宋丹丹多次通过微博批评建外SOHO毁了北京城的景色。针尖对麦芒,不久张欣就在自己的微博中贴出了另一幢“望京SOHO”的效果图,请130多万粉丝点评。对于批评,张欣似乎毫不在乎,她在建筑以及建筑对于城市气质的改变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自信。

  主持人权静:对于设计的风格您觉得,住在里面的人或者投资这个房子的,他们会很接受这样的风格吗?

  张欣:到现在为止我跟设计师工作的时候,都是跟他讲你以前已经设计过的样子你就不用在这里再设计了,你一定要做一个全新全新的东西,无论你是多么有名的设计师,我们来找你,不是让你复制一个你的成功,而是我们要给你一个独特的机会设计一个独特的东西。所以这一点上,SOHO的房子和建筑可以说一直都是比较前卫的,当然你可以说前卫改变的非常快,15年前的前卫今天看着就不前卫,当时现代城上一点颜色就很前卫,现在不太前卫了,所以对我来讲我们依然是在不断的探讨新的前卫的东西是什么,我觉得整体来讲中国的市场是非常的喜欢新的东西。

  主持人权静:那天看您微博有一段话印象特别深刻,您说十年前的时候开发商在一块讨论创新怎么样好的设计,但是现在好像赚钱更容易了,没有人再去讨论设计的问题。

  张欣:对。

  主持人权静:中国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设计问题您怎么看?

  张欣:我觉得最早我们做开发的时候,大概95年的那个时候,当时我记得我刚从国外回来,就看着那些设计都特别的差,从现在眼光看特别差,很多东西都是一些很常识性的东西都不太对。比如很简单,当时不是说卫生间都特别小嘛,卫生间里还要放一个洗衣机,我说都这么小的地方为什么把洗衣机要放在那呢?说那洗衣机能放哪,有水的地方只能在卫生间里,现在的人谁还会这么想问题呢,其实有水的地方到处都可以弄。所以那个时候确实接触的少,很多时候是不知道而带来的设计质量不够好。后来我们当然也是大力的推动建筑设计的质量,大概我觉得在我们做比如说长城脚下的公社、比如建外SOHO这段时间,很多很多的开发商也加入了这个大军来,都开始关注设计,而且我就记得当时类似于长城脚下公社这样的项目好多,在全国各地都有很多,类似于SOHO的甚至就叫SOHO居家办公的也很多,甚至连我们当时开发一个项目叫现代城,在我们后边就有一个就叫后现代城,当时我就觉得可能大家会笑话说这个拷贝的有点太明显了,但是那个风气确实希望做一些有意思的东西,大家都在探讨设计。

  现在我觉得这几年来,尤其这五年来说,可能更关键的是从06年开始,就这五年来,因为国际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大门敞向了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所以各个开发商大一点的都上市了,这样就造成了资金来得量特别大,而这些资金就是逼着开发商要迅速的去卖地、迅速的开发,因为资金需要利润嘛,所以逼着要做利润。这个时候开发商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转移了,大部分都是在土地储备和所谓叫资金周转率这些上面下工夫,而且我看见,我最近还去了几家开发商,都是非常大、非常优秀的开发商,我说你们盖的房子速度这么快?你们这设计周期是多长啊?他们公司的设计总监跟我说,一个月,啊,我说一个月怎么可能设计得出来啊,再神的人也设计不出来,他说因为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公司总部规定的很死的,设计师他设计的范围,比如说可以贴墙纸,你就可以选什么墙纸贴,包括这个建筑的形式。

  当然你也要问更深层次一个问题,就是说市场没有这么多创新人们还要迅速的在买房呢?因为最终应该说你的产品不够创新就卖不出去了才对,为什么呢?还是因为你的房子的价格升的太快了,人们也就不考虑这些了,如果买这个房子过一就升了20%的话他也就不考虑这么多细节了,所以这是一个怪圈。

  休息时间绝不参加应酬 老潘已成微博控

  张欣与潘石屹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94年的北京,那时候的潘石屹还只是海南万通集团6个合伙人之一,他穿着紫红色的西装,花领带,白皮鞋,未出过国、一句英语不会说,浓重的甘肃天水口音经常让人听不懂。而张欣这位来自于高盛的年轻分析师,则是拉着行李箱,生活在飞机上的华尔街精英。即使如此,在两个人相识的第4天,潘石屹就向张欣求婚了。

  被潘石屹的创业热情和理性思考所感染,1995年,张欣放弃了华尔街的高薪工作,回到北京,与潘石屹共创soho中国。与中国许多企业家不同,张欣、潘石屹是公认的社交界常客,他们在时尚杂志公开自己的个人生活,宣传自己的公司品牌。经历过思想和性格差异的冲突磨合,张欣和潘石屹成为地产界珠联璧合的明星夫妻。

  主持人权静:您跟老潘,潘先生是珠联璧合,不可分开的两个角色,所以很多人都是很羡慕这样的商业伴侣、同时也是夫妻,首先我们想问的是,在对待财富、对待处事的这些态度上你们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又有什么样的差异?

  张欣:首先我们有同样的宗教信仰,信仰巴哈伊教,就有同样的价值观,就有同样的人生目标,这个是一个最关键的环节。

  主持人权静:之前也有媒体采访,潘先生在形容您的性格的时候他说你就像我们的中纪委一样,您还记得这个说法吗?

  张欣:那是好多年前的了。

  主持人权静:你觉得你会是一个铁腕的吗?

  张欣:那我可能依然是这个样子,我首先就是要求比较高,标准也比较高,所以也不愿意放过每一个环节的控制点,因为达到一个好的结果这个过程也要好才能达到好结果,所以跟我一起工作的人都知道,反正张欣要求就比较高的。

  主持人权静:会让潘先生觉得压力比较大吗?

  张欣:我觉得要求高,要看人,这也许是因为我的性格我身边的人也是类似的人,比如说特别疲疲塌塌的、特别松松散散的人可能也不会跟我一起工作的,他也觉得不舒服,我也觉得不舒服,相反就是说,也是这种标准高、追求卓越的就容易志同道合走在一起来。

  主持人权静:您跟潘先生,我们外界再来看觉得你们两个人的管理风格应该是不太一样的。

  张欣:非常不一样,管理风格非常不一样。

  主持人权静:所以这两个怎么样融合呢?比如说您怎么分工,包括不同的管理风格怎么样去做?

  张欣:现在老潘基本上就是给新浪打工,写微博,他已经不怎么管理公司了。我每天早上都得提醒他今天还要做哪些哪些事情,你别光顾着发微博,所以我就要跟你们老板提出要求说给我们发点股吧。你可以从他发微博的频率看到,他和任志强现在基本上都是在给微博打工。

  老潘因为他现在在公司的角色是董事局主席,所以他日常做的少一点也是本来就这么安排的,所以他更多的是大的决定还都要他参与的,比如说我们要不要买这个地、什么价格买,要不要开盘卖这个项目、什么价格开盘、什么时间做,政府这边需要的一些关系还要他出面谈一谈,我们审批很慢哪,潘总你能不能去跟某某么谈一谈说加快速度,不行的话你要站在门口他们就觉得不好意思啦,所以我们经常借潘总的脸到什么什么局长、处长门口站一站。除此之外,具体的管理他就做的比较少了,因为公司现在也非常的丰满,有各种各样的委员会,各个层次的都有不同的人在管,也已经不需要说每天他怎么具体的管。再加上还有我那嘛,我不是事无巨细的都管嘛,所以他当了董事局主席,我就当了CEO了。

  主持人权静:我们发现其实在企业之外宣传对外形象的时候你们是把老潘推到最前面去,包括在打造明星企业家的时候都会是潘总去抛头露面,您是一个背后的管理者,甚至之前还用潘总的照片做过广告,这是故意设计的吗?

  张欣:这也是自然形成的,首先就是,以前就是说我英文讲的好一点,所以我就面对国际的事,他亲和力强一点,所以就是说他面对国内媒体,所以慢慢慢慢就形成了国内媒体有找他、国际媒体就找我,

  主持人权静:所以他其实不是一个要打造一个企业的代言人的这样的一个概念。

  张欣:没有,没有,完全没有这么计划性强的。

  主持人权静:很多人觉得张欣是特别特别幸福的,事业也很成功,家庭也很好,两个很可爱的儿子,似乎很完美,别人会经常这么评价你吗。

  张欣:昨天我遇到三个漂亮女孩在这儿,都是想结婚还没结成婚或者是离了婚,或者是想要孩子还没要成孩子,这种时候我就觉得我可能还是比较幸运的。

  主持人权静:不光是因为幸运吧,有没有什么秘诀透露一下?

  张欣:在孩子这个事情上,我觉得应该就是早要孩子,我现在的感受就是,你不要拖的像我这个年纪都30多岁了才要孩子,这个时候事业也忙、孩子也忙,当然30多岁还是精力很好的时候,早一点会好,我的孩子他们长大以后我就会跟他们说,你们就是早婚早育,千万不要搞的太晚,不要搞的像妈妈这样子,这是一个小窍门。比如婚姻,比如我有一些好朋友他们离了婚什么的,我就觉得也是其实遇到了一些问题的时候还是不要想着离婚算了吧,因为你再结一次婚不是依然会遇到问题嘛,在一起人生就是会有顺利的时候、有挑战的时候,如果一挑战就撤了那也就不成长了,其实在每一个挑战的时候我们解决了我们就成长了,结婚也无外乎是这样的。

  主持人权静:但是能像你这样职场、家庭、孩子都很成功的好像少,是这样吗?

  张欣:就是稍微要有一点的纪律性,比如说像我下班之后7点钟我一定会离开办公室,然后我一定不会去任何的应酬,他们都知道不会给我安排任何事,安排了我也不会去了,我一定都是回家跟孩子们在一起,因为这个时候你需要把时间给孩子们,一起吃个晚饭,他们做功课的时候有一些问题,还有帮助他们做一点功课,晚上一起读读书,就是很温馨的时候。然后周末我也一定不会去参加任何的活动,一年之中能够参加一次就不错,基本是这样,所以这样才能在家庭和工作中有一个平衡。我觉得这是个误区,很多人都觉得因为职场所以我得去参加这些东西,你不参加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吧,反正我就是不参加,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主持人权静:这是你在很成熟、很成功之后才能做到这些,还是您当年创业的时候?

  张欣:我一直都是这样,而且应该来说现在老潘也基本上是这样了,曾经一段时间得拽着他回来,说你不能再去开这些会了,尤其那个时候,我记得一到周末任总任志强就来了安排什么会,我觉得为什么这些会议都得在周末召开呢,周末不是休息的时间嘛。

  主持人权静:家庭时间嘛。现在怎么样?

  张欣:现在他也不去那些,我觉得已经好多年了,我觉得已经有七八年来都不往外走了。

  教育改革应去除应试 鼓励私人办学

  在好莱坞影片《华尔街2》中,张欣客串了一位华尔街大鳄极力讨好的中国投资客,这一角色身份正好与张欣的经历不谋而合。

  少年时代,14岁的张欣跟随母亲移民香港,成为香港流水线上一名经济窘迫的童工,27岁那年,她带着积攒的3000英镑只身一人求学英国,获得剑桥大学经济学硕士,之后,张欣成为美国华尔街银行年薪25万美金的投资顾问,完成了她的华丽转身,那一年她仅仅只有29岁。

  如今,45岁的张欣是中国最成功的商界女性之一,她穿着顶级名牌,与名流交往,成为各大时尚杂志追崇的目标。然而这些年来,张欣也在塑造一个与过去很多开发商不同的形象:她重视道德,谦卑、宽容,将更多精力倾注在教育和慈善等公益等领域。

  主持人权静:我也看到过一篇写您的文章,讲您的个人成长经历,包括从香港打工到剑桥去念书,然后到华尔街去工作,然后又回来创业,我们都会用传奇两个字来形容。

  张欣:我是65年生的,在50年代生的人几乎都是很多人都有这种的经历,我们的经历实际上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的小缩影,比如说我生下来的时候就是文化大革命,那个时候大家的经历都差不多,从北京到香港,我们移民到香港的话,没有别的工作可以做,必然就到了工厂,跟着就有机会到了外国去读书、到英国去读书,所以这一步一步我就觉得基本上跟我差不多年纪或者比我再大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可能比我还更丰富一点,还有一些什么插队、下乡、参军的这些。

  主持人权静:所以说其实能不能从这些经历得出,比如说您特别的坚毅或者很善于把握机遇,就是对性格的方面?

  张欣:可能还是有一些好处的,我觉得中国最大的一笔财富就是人都能吃苦,人为什么能吃苦呢?就是因为我们以前的生存条件太差了,没有什么享乐的要求

  主持人权静:您也是一个母亲,也是直接教育孩子的亲历者,最有发言权的,其实谈到中国的教育体制大家的诟病是非常非常多的,您怎么看?比如说您的孩子会让他们接受这种应试教育体制内的东西吗?

  张欣:我也是特别的矛盾,对这个事情,因为我自己是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成长的,到初中毕业之后去了国外,然后是人家上高中的时候我是在工厂里打工,在香港嘛,然后等到人家上大学的时候我才从香港又到英国去上高中、然后上大学,所以我自己对中国的应试教育和西方的教育是非常有体会能有比较的。我觉得中国的这个教育,到今天为止,我老去各种各样的学校去看,无论是城里的学校还是农村的学校,我就觉得这个教育太落后了,你看现在我的这个小孩他去年在国内的公立学校读,今年就回到了国际学校,他在国内的学校上学的时候天天背一个大书包,然后铅笔、圆规、尺子,从来没拿过电脑用过一次,没几天就考试,没几天就考试,每次考回来就土头灰脸的,今天考的特不好,今天老师又说我了,我想那个老师也不是专说他,但是老师习惯性的就是这种很多的指责。

  所以就是我觉得孩子整体的从学的东西又陈旧、心理也没有得到健康的发展,没有鼓励、没有赞赏、没有肯定这些,这朵花怎么长起来呢,所以我觉得中国的下一步,我们要面临的,就不光是这种经济的改革,其实我们要面临的是社会的改革,而社会的改革里第一个要改革的就是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能力把我们中国人的智慧发挥出来、创造力发挥出来,那我们就没有这个竞争力,等我们大学毕业之后,我这几天老听他们说中国每一年有600万的大学生毕业,比美国强得多,我说你不能光想着这个数字这就叫人才,你要看质量是什么样的,600万人有多大的创新能力呢,这个创造力来自于哪儿呢,   

  主持人权静:解决的办法在哪里?我们看到其实SOHO做了很多教育方面的慈善事业,包括做美德学校,但是教育这个事可能凭慈善、凭公益改变是很少的,是否应该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来自政府的?

  张欣:我还是相信推动这个教育改革的力量应该是多方面的,也不能光靠政府,只要我们把这个应试拿掉,不是说非得高考考那一份卷子,很多的途径都可以考的话,比如像现在美国的、英国的外国的这些大学的话,好多市都接受他的考试成绩,你可以考各种各样的,而且美国的大学他让你考那个SAT实际上是一个智能测验,对你当时学的本上的东西是没有要求的,这样的话学校的教材才会有所改革。你现在就这一个试,考这一个高考,而且出题全是一样的,而且那个题目全是跟你学的那几本书是连在一起的,你就没有办法在教材上有所改革,再好的教材你也没法用啊,因为到时候考的时候不考你这些啊,所以我觉得这个应试一定要改变,一定要多一些的接受更多的教材的可能性。

  第二个,就是让私人办学、要让慈善办学,我是特别想办一个慈善学校,我觉得只要是让各种各样的力量参与进来,你就会发现百花齐放,就跟经济是一样的,现在私立学校也有,但是问题是它教材教的还是一样一样的,因为它还要应付这个应试嘛,那这个私立学校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你必须要让它的内容也有所改变才行,

  主持人权静:在北京我听到了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纠结,因为如果你不让孩子参加应试教育这个体系的话,他就只能到国外念书,有些家长可能不愿意送孩子去国外念书,您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张欣:我自己都在国外上的大学了,我想我的孩子们可能也还是会走上这样一条路的,这个我觉得毕竟是社会中很少的一部分人能够有这样的机会,我们看的教育改革还是应该想到的是全社会的孩子他们能够走上的一条路。所以这个教育改革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要做的,不光是一个部分,如果现在我就做一个学校,用一个不同的教材,跟国际接轨,你说有多少人能够去接受这样的教育呢,我觉得还是不够有这个示范效应,没有复制效应。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