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19日 20:59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蔡锷墓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上,每天面对着流淌的湘江水,不知道是否会常念及自己为之奋斗的理想。他墓碑的铭文现已模糊不清,而游人们到这里来津津乐道的,更多是他和小凤仙的故事。
编辑&文/彭治国
蔡锷是以起兵反对袁世凯称帝而名垂史册的,但一般人并不清楚,蔡锷和袁世凯的渊源由来已久。据梁启超说,少年蔡锷留学日本士官学校时还曾得到过袁的慷慨资助。蔡锷在日本被誉为士官“四杰”之首(其他三杰是蒋百里,张孝准,周家树)学成归国后又为各方军阀所倚重,30岁就成为威震一方的云南都督,袁世凯还曾亲自接见以为笼络。
1911年,南北议和后,清廷退位,蔡锷发表通电电贺袁世凯宣誓就任大总统,说他“闳才伟略,群望所归”。而他给各报馆的电文中也称袁是“一代伟人,中外钦仰。”这在外界来看,好像最正常不过的“投桃报李”和“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而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全国一片武力反袁时,蔡锷却坚决反对用兵,主张宋案应由法庭解决,严禁军人干预。他还联合四川、贵州、广西都督发表通电,反对战争,说如有人发难,将视为公敌,并表示要坚决捍卫民国。
然而,就是这样,袁世凯也不放心蔡锷。1913年10月,袁世凯发电报,要云南都督蔡锷来京调养三月。结果蔡锷到北京,一呆就是两年。
两年间,袁世凯先后给了蔡锷一连串的官衔,如政治会议委员、参政院参政、将军府将军、陆海军统率处办事员、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还几乎每天召见,美其名曰:磋商政要。但蔡锷逐渐了解到袁世凯是在敷衍他,监视他。于是,一面风花雪月,终日沉湎于八大胡同以迷惑袁的耳目,一面暗中与自己曾经在长沙时务学堂的老师梁启超联系,蔡锷等待着时机。
1915年8月,要求袁世凯称帝的舆论已甚嚣尘上,先有“筹安会”,后有“全国请愿联合会”,甚至还出现了妓女请愿团、乞丐请愿团等。蔡锷觉得时机到了。不久,他即秘密逃离北京,取道日本、上海、香港、转河内,最后回到自己的根据地昆明。
以后的岁月,蔡锷站在了坚定地反对袁世凯的一面。他迅速组成北伐军,发布《北伐誓师词》,不再称袁世凯为“一代伟人”,而直呼“袁贼”,主张全国人民武力共讨之。
蔡锷率领护国军从云南出发时,军队“衣不蔽体,食无宿粮”。好在蔡锷有必死之心,军队有必胜之心,在当地民众的支持下,护国军在泸纳之战中击溃袁军,震撼了全国。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各省相继宣布独立的炮声中死去,护国战争功成。孤军当大敌,连蔡锷自己也认为“此次事业,较之辛亥一役,觉得更有光彩,而所历之危险亦大,事后思之,殊壮快也。”
当护国战争临近结束时,蔡锷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功成身退,决不食言。他对四川督军兼省长的官位毫不放在心上,弃之如敝屣。7月19日,他在给唐继尧等人电中称:需要有人身先引退,飘然远去,“实足对于今日号称伟人志士英雄豪杰一流,直接下一针砭,为后来留一榜样。”7月30日,他在给朋友石陶钧等的电文中也说:“弟早作退计,乃愈堕愈深,失我自由之身,良用怃然。”
此后蔡锷践约放下了权力。在那个有枪便是王的民国乱世,少有人像蔡锷那样,因为权力是充满诱惑的。军阀们想得最多的,也是有一天像袁世凯一样当上皇帝。因此,民国报人陶菊隐才会说,“自民国以来,武人解兵柄,棠爱犹存者,蔡松坡一人而已。”不幸的是,英雄正当年,却已病入膏肓。他在日本一所医院谢世,年仅34岁。
蔡锷死的时候,没有存款,反欠了五千多块钱的账。死的时候,蔡锷家里还是和从前一样穷困,他的老太太,夫人,小姐,公子,全靠政府的恤金,朋友的奠仪来养活。
蔡锷是为了什么?袁世凯比很多人都了解蔡锷,他曾对身边亲信说起蔡锷,“此人之精悍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即宋教仁或亦非所能匹。”但袁世凯恐怕也不会明白,蔡锷反对他称帝的目的竟然不是为了权力,不是为了争舞台主角,而是“为国民争人格”。蔡锷对袁世凯态度前后的变化,其实都围绕着国家、国民利益展开。蔡锷希望推翻封建政府,建立共和国。他赞美袁世凯,是因为他认为袁世凯有能力整顿军政、振兴国家。但等到他发现错看了袁世凯,就誓死捍卫理想。
蔡锷的恩师梁启超是懂蔡锷的。他在蔡锷的追悼会上说,他的学生是 “天然之英雄”,“心地光明,毫无权利思想”。梁启超感言,民国以来,多少总长、总理都不过蝇营狗苟之辈,奔着权和利而来,只有蔡锷“因国事维艰,出为国民争人格,心地纯洁”。梁启超说了蔡锷经常说的一句话:“人以良心为第一命,令良心一坏,则凡事皆非。”
蔡锷是一个浸透共和精神的人,他没有参与任何一个党派,包括他敬仰的同盟会,他身为武人,但对使用武力保持着审慎,在蔡锷的心里,作为军人,应当遵循法治,让共和远离战争。然而,战争还是避免不了。他希望顺利、平安地循着一条中间道路走到向往的民国里去,但这一条路仍很漫长。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