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04日 11:03 来源:法制日报
毋庸置疑,在无法形成全球化监管的今天,美欧的金融监管改革将重塑未来全球格局。但能否使各国免遭金融危机之苦呢?从短期来看,或许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形势并不乐观
高汉
目前,全球金融依然处于形势动荡多变时期。为强化金融市场的稳定,二十国集团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或建议。今年6月,多伦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通过《多伦多宣言》,采取了主要包括限制过度杠杆行为;以国际一致的方式,提高对冲基金、信用评级机构、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透明度和监管的力度;执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框架”;支持一些国家征收金融税等措施。11月,首尔二十国集团峰会通过了巴塞尔银行监管(BaselⅢ)和有关资本流动性和全球大型金融机构的国际标准和原则。IMF也在今年4月发布了最新一期《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对有关系统性风险监管、场外衍生品交易以及对全球过于充沛的流动性问题监管的最新建议进行了评估,并呼吁全球在金融监管改革方面作出更富实效的努力。
为巩固已有的经济金融复苏成果、重塑各自在全球经济金融的竞争力,美欧在2010年相继推出针对自身缺陷的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继美国完成《美国金融稳定改革法案》之后,欧洲也在今年9月份推出了相应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出发点在于解决次贷危机中所看到的金融模式不可持续的问题;而欧洲的金融监管改革,是在经历了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双重打击之后,为重建其脆弱的财政体系和不健全的金融体系而进行的。
妥协与痛苦的抉择:
次贷危机后的美国金融监管
为了防止类似危机的重演,从2009年起,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金融监管修法活动。在共和党和民主党妥协的基础上,今年7月,出台了《美国金融稳定改革法案》。该法案在以下若干方面进行了努力: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负责监测和处理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系统性风险;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下设立新的消费者金融保护局,对提供消费者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将之前缺乏监管的场外衍生品市场纳入监管视野;限制银行自营交易及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设立新的破产清算机制,以防止金融机构倒闭再度拖累纳税人;美联储将对企业高管薪酬进行监督,确保高管薪酬制度不会导致对风险的过度追求。这些是该法案令人欣慰的一面。
但是,从该法案可以看出两党政治妥协的痕迹。在信用评级机构的改革上,新法案完整地保留了华尔街评级机构受到谴责的运行模式,没能作出实质性变革。另外,为获得法案顺利通过,没能在银行税和银行业投资限制方面取得突破。据透露,美联储前主席沃克尔原本是要禁止银行运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对冲基金。但在国会的审议中,民主党议员为了赢得共和党的支持而作出了妥协,允许银行在此类基金中的投资不超过资本总额3%。为使金融改革法案通过,民主党议员将有争议的银行税从最终定稿中删除。
由于上述原因,新法案是否能奏效还有待观察。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多德也表示,金融监管改革效果可能要数年后才能显现。这份法案并不完美,也难以解决目前和将来美国所面临的主要监管问题。
困境中的觉醒:
债务愁云中的欧洲金融监管
在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的痛苦后,欧盟终于发现,面对国际金融的冲击,欧盟显得如此不堪一击!面对重重困境,欧洲意识到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0年,金融监管改革的大幕在欧洲慢慢拉开。
在吸取次贷危机教训的基础上,欧洲推出了如下监管改革措施。其一,将所有标准化场外衍生品纳入交易所或者电子交易平台,通过中央清算所清算。其二,全面禁止CDS类型产品的裸卖空。其三,规范对冲基金经理、私募基金以及其他替代投资行为,以降低风险和避免业内薪酬过高。其四,在多年受制于美国评级机构后,欧洲计划建立自己的评级公司,并从2011年起,将穆迪和惠誉等评级机构集中由欧盟进行监管。根据这套改革方案,欧盟将新设立4个机构,新设3个监管局,分别对银行业、保险业和金融交易活动实施监管。同时,设立欧洲系统性风险委员会,负责监测整个欧盟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宏观风险,及时发出预警。
面对欧洲出现的主权债务危机,欧盟又是如何改革的呢?首先,在欧洲主权债务连续遭到“落井下石”的评级级别后,欧洲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要求其披露评级的细节。其次,鉴于投机行为加速恶化了希腊等国债务危机,欧盟强化了对政府债务的信用违约互换裸卖空交易的监控。最后,各国就预算协调取得了进一步共识,承诺在2011年开始在成员国之间进行“预算计划互查”。
但是,欧盟金融改革需要协调更多不同的声音。在新监管机构是否应具更大的监管权力和对冲基金许可证发放等方面,英国和其他成员国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尽管“预算互查”是加强欧盟预算规定所取得的“最切实的成果”,不过,由于没有赋予各国对别国预算计划直接投票权,其约束力也就大打折扣。同时,由于惩罚那些预算和债务超标国家的原则无法达成共识,所以预期效果也难以令人满意。
亦真亦幻:
金融市场的稳定依然是梦
毋庸置疑,在无法形成全球化监管的今天,美欧的金融监管改革将重塑未来全球格局。但能否使各国免遭金融危机之苦呢?从短期来看,或许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看,形势并不乐观。资本的“监管套利”特性,使得资本总会选择监管相对宽松的国家。为了吸引资本,各国又会竞相降低监管标准。在无法达成全球共识性、有约束力的监管规则前提下,监管标准的降低又会使新的危机再次卷土重来,尽管这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美欧金融监管措施,无论从目前来看是多么地有效,但对于不断的金融创新而言,它至少要慢上半拍,或许永远无法赶上金融创新的脚步。
正因为如此,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学教授卡门·赖因哈特认为,新的监管规则可能在一定时段发挥作用,但如果置于历史的坐标系下,危机仍将无法避免。
只不过,新的监管规则,可能恰恰为下次危机积累了制度的能量。也许,下一次危机爆发的时候,就是我们对今天的监管梦醒的时候!
金融市场,永远给我们雾里看花、亦真亦幻的感觉!也许,这正是我们要找的感觉!也是金融监管要找到的感觉!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