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1月4日讯 近日来,针对“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补贴流向问题,媒体相继报道出“造假骗补”的问题,部分企业等级造假、虚标能效、虚报销量、杜撰销量,其程度的确令人触目惊心。林伯强于针对这一现象发表题为《当心节能补贴成骗补者大餐》博文,林伯强指出,骗补乱象清晰地折射出目前我国节能市场的不规范、政策制定不完善,企业信誉低下,节能意识薄弱等一系列问题。
文章分析认为,补贴方式不合理和监管不力是造成“造假骗补”现象最直接的原因。经济转型中企业信誉通常比较低,透支诚信也是“骗补”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消费者节能意识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企业的“骗补”行为。
文章指出,在补贴形式不合理、监管缺失、企业信用低下、消费者节能意识薄弱的共同作用下,采用间接补贴的方式必然会导致诸多问题。那么,为什么不采取直接补贴的方式?补贴“惠厂”不“惠民”,节能效果大打折扣。林伯强认为,节能惠民工程的补贴兑付方式大可仿照“家电下乡”,采用直接补贴的方式,政府还可以采用税收、优惠贷款的政府推广节能产品。对于节能产品的准入,政府应该在检测设备、程序规范等方面加大投入,制定严格的标准来规范生产和销售企业的行为。另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节能意识也非常重要,一方面不仅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监督,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引导消费者的节能行为。日本在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公认的佼佼者,与其国民节能意识是密不可分的。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经验,加大节能宣传教育,使得节能意识真正深入人心。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e098620100nusp.html?tj=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