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三大招术应对量化宽松

2011年01月10日 16:14 来源:国际商报

  2010年全年,中国央行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2次加息,频率之快,外来通胀压力“功不可没”。不过,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金融专家刘克崮指出,提高准备金、加息只是传统抗通胀手段,应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并不十分适用,反而会造成推高通胀预期、加大融资成本,打击外贸企业恶性循环。美国大开印钞机应如何应对?有关专家提出了三招应对之策。

  第一招:改堵为疏

  努力把通货膨胀的压力转变为支持产业升级的动力,转变为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

  “与其将输入的美元留在兜里,不如有计划花在国内确实需要的方面,坏事变好事。”刘克崮对记者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也认为,在提高存款准备金的同时,要合理引导投向,努力把通货膨胀的压力转变为支持产业升级的动力,转变为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

  郑新立建议从5个方面进行疏导。一是将资金引入资本市场。他比较称,发达国家企业融资来源,银行和资本市场资金比例为3:7;而在中国国内,这一比例恰好相反,为7:3,过于依赖银行力量。郑新立认为,可借当下流动性过剩机遇,扩大上市企业数量,鼓励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回归A股市场,逐步开放在国内投资的独资企业在国内上市,降低创业板和中小企业上市的门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重点发展机构投资者,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增强资本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二是将资金引向战略新兴产业。郑新立认为,企业层面要鼓励企业将更多资金投入科研开发,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市场方面则考虑允许战略新兴产业发行募集债券。而所谓的新兴产业,应该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互联网、节能环保及电动汽车等。

  另外,第三产业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也是郑新立认为可提供的资金引渠。他称,第三产业发展薄弱,是中国5万亿经济体和美国14万亿经济体的主要差距所在,未来第三产业会成为转变经济发展的重点,因此可通过小额贷款体系建立、免税政策等支持;至于农业现代化建设,郑新立表示,资金剩余找不到投资渠道、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转移趋势明显、绿色油脂的新产品需求旺盛都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机遇,“如果现在能建立新型农业投资经营主体,把大批社会资金引导到农业现代化上来,允许发展加工农场,发展农业合作社,发展农业投资公司,吸引民营企业积累资金,那么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将会大大加快。”

  最后,公共市场投资也是郑新立表示可以引流多余流动性的渠道。他表示,教育、医疗和城市供水供电、交通、环保、生态试验长期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仅靠政府财政投资是不够的,需要新的融资机制,政府可以考虑建立公共事业投资基金,或者是采用BOT、TOT的国外成熟的公共事业的融资方式,把社会资金引到公共事业和基础投资的事业上来。

  “根据测算,每增加一个城市人口,需要潜在的公共事业的投资为10万亿,现在每年要增加2000万城市人口,那么需要潜在的公共事业投资需要是20万亿,所以今后20年是我们城市化继续快速推进的时期,所以在这个时期,我们对这么大的资金不去应用太可惜了,我们创造一些机制就能够把资金引导过来,为流动性过剩找有用之地。”郑新立称。

  第二招:顺势而为

  美元在搅动全球经济寄望渔翁得利时,也客观导致全球经济规则生变,而这正是新兴强势经济体和强势货币崛起之机。

  当国际社会将注意力放在强势美元肆意印钞扰乱世界经济时,从另一角度看,美元地位也随着“量增”而渐渐风光不再,而这正是新兴强势经济体和强势货币崛起之机,中国和人民币符合条件。

  刘克崮直言,美元在搅动全球经济寄望渔翁得利时,也客观导致全球经济规则生变,此时,中国政府一定要积极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提升话语权。

  郑新立更着眼企业,他指出,现在正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赴海外投资良机。一方面,是趁对手弱势之时,走出去占领例如铁矿石等稀缺资源市场,打破跨国公司对铁矿石的价格垄断;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投资,将大量拖累经济复苏的美元外汇储备“花出去”,转化成为能源、资源的物质储备,这样即使美元继续贬值,抑或美国再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实物资源在手的中国,都将无所畏惧。

  一个多月前,人民币和卢布首次挂牌交易,自此,中俄双边贸易将不再看“美元”脸色。这被认为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郑新立坦言,目前美元贬值,国际地位下降,正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百年、千年难遇的良机。“需要我们采取有力的措施,合理引导资金的流向,大大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把通胀压力变成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低通胀下的较快增长动力。扩大人民币海外市场,最终实现人民币向国际储备货币的转换。”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还可实现向外消化国内多余流动性的作用。”刘克崮补充道。

  第三招:内在调整

  对面临重压的出口企业来说,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不在于外界环境,更多体现于供求关系和企业自身实力。

  美元贬值,国内通胀,两头重压之下,叫苦不迭成为中国外贸企业2010年的主要表情。不过,对此刘克崮表示,希望外贸企业了解,企业竞争力的根本,不在于外界环境,更多体现于供求关系和企业自身实力。“企业能力决定市场方向。”

  刘克崮表示,2011年从大势来看,美国增出口、降进口是必然,而中国,也会将调整进出口战略,减少对美依赖,把增加内部资产循环力作为方向。这说明,未来,合理控制出口会是常态,出口企业面临重压更是必然。

  因此,外贸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刘克崮认为,还得及早入手,从产业升级、提高技术水平方面找出路,尽早“游”向产业高端,才能避免被淘汰。

  至于加息后,过高的企业融资成本,刘克崮建议,中国企业可以尝试境外融资,“欧美银行融资成本利息低,只是获取会比较艰难。”他对记者说。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