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话题】不破利益坚冰,禁烟可能是浮云
叶祝颐
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缔约方,我国承诺1月9日起在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据中新社报道,今年1月9日是我国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5周年的日子,但是,时至今日我国仍无一部国家级的无烟立法,且囿于相关部门政企不分、烟草涨税不涨价、烟草文化难以改变等原因,禁烟道路依旧任重道远。
据央视报道,近日,一份由中外公共卫生、法学、经济学专家联合调研的报告——《控烟与中国未来》在北京发布,报告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对《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的主要五项政策履行的平均得分仅为37.3分。我国总体控烟效果与《烟草控制框架条约》要求存在巨大差距。
当前公共场所禁烟执行不力,除了立法缺位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烟草消费是不少地方重要的税收来源。来自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消息说,2009年烟草行业实现工商税利首次超过5000亿元,达5131.1亿元,同比增长12.2%。而到了2010年,烟草业仅上半年就实现工商税利3253亿元。针对政协委员“加大禁烟力度”的呼吁,国家烟草专卖局相关人士曾回应说“禁烟影响社会稳定”,为烟草行业的垄断利益辩护。在“利”字当头的背景下,有的地方一面宣传“吸烟有害健康”,一面默许烟草广告。
从长远来看,经济利益再重要,也不能以牺牲民众健康与环境卫生为代价。倡导禁烟,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应率先垂范,做到在工作场所、公共场所不递烟、不吸烟,积极引导社会潮流。因为在烟草消费潜规则里,公务员特别是官员吸烟往往不用自掏腰包,其中隐藏着腐败因素。
目前,各地正在为实现公共场所全面禁烟作准备,传递出一种禁烟导向。但是,要真正达到禁烟目的,更在于怎么做。比如,政府要逐步摆脱对烟草财政的依赖,为禁烟提供动力支持;再比如,加强财政预算约束,管住公款烟草消费腐败。还有,提高禁烟执行力,防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如果政府体现责任担当,如果更多地方像眉山东坡区那样要求公务员带头禁烟,禁烟僵局或将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