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杂谈:对国民幸福调查不能止于围观

2011年01月12日 13:54 来源:燕赵都市报

  对“国民幸福调查”不能止于“围观

  1月12日,央视“CCTV2010经济生活大调查”结果将向全国披露,据透露,在8万余份有效问卷中,44.7%的人感到生活幸福及很幸福,而感到自己不幸福和很不幸福的达到11.1%。(1月11日《中国经济周刊》)

  相比之前发布的各种幸福调查结论,“44.7%”似乎更靠谱一些。之前,有调查表明六成甚至八成人表示自己幸福,遭遇过不少质疑。央视的调查结论告诉我们,幸福的人其实没有那么多。

  比如说,许多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居民更幸福,但我国经济发达、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整体居民幸福感并不高。这尽管与不同的幸福观有关,但更多折射出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和社会保障不完善,所以身处发达地区的底层民众照样缺乏幸福感。

  显然,“国民幸福调查”不同于一般的公众调查,不但调查方案要科学合理,而且调查结论还要让人读懂民意对于当下中国国情的观察,进而促进宏观政策来改善民生,提高幸福指数。从表面上看,“幸福调查”揭示的是人的幸福或不幸福,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我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态。

  例如,就业难、住房难、看病贵等,是影响公众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如果我们能进行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就业环境公平公正公开,没有“官二代”直达公务员这样的种种丑闻,就业难对公众幸福感产生的不利影响就会大大减少。

  幸福调查、幸福指数如此意义深远,但目前我们对此基本处于集体“围观”状态:媒体每次发布调查数据后,舆论热议一两天,然后就集体遗忘了;某些能够影响国民幸福感的决策者,更像一个个看客,似乎有关的国民幸福调查与他们无关;即使有决策者关注“国民幸福”,往往也仅仅是为自己的政绩“注水”、“涂脂抹粉”而已。

  譬如,河南某市把幸福指数与官员考核挂钩引起了舆论广泛质疑,原因就在于,当地发布的“幸福指数”显示,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从2006年的64.65提高到2009年的83.81。这个夸张的“数字”会有几个人相信呢?

  当我们很多地方迷恋GDP不能自拔时,英国政府却将目光转向了“国民幸福总值”(GNH)。据报道,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不久前责令有关部门设计一套全新的统计方案,详细采集涉及个人幸福程度的数据。据了解,英国政府今后将把这些数据摆在制定和评估政策的中心位置。这显然不是对国民幸福的“围观”,而是“真刀真枪”把国民幸福摆在最突出位置,值得我们借鉴。

  众所周知,各地正在紧张编制自己的“十二五”规划,我以为,把国民幸福指数直接纳入国家和地方“十二五”规划,并明确各自目标任务,这是政府送给国民的一份大礼。

  □张海英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