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时评:借贷投资要谨慎

2011年01月12日 15:50 来源:深圳特区报

  猜测中国的信贷增速,是多数宏观分析师的主要功课,可是,每年答案一出,都能见到一地的眼镜碎片。

  昨日,央行公布去年信贷数量,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95万亿元,明显高于年初设定的7.5万亿的红线。这显示银行放贷冲动难以抑制,企业和居民贷款意愿非常强劲。说白了,就是在负利率背景下,多数人认为纸钞最终要缩水,借钱买资产,借得越多,赚得越多。

  时下,不少人认为超发货币皆源自央行,实际上却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去年基础货币才4.46万亿元,可货币总量却增至72.58万亿元,显示货币乘数太高。简单来说,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经过货币传导机制之后,被市场参与者过度放大,最终令货币超发到超过政策既定目标的境地。

  中国面临流动性过剩之时,美联储仍在担忧流动性陷阱。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基础货币较危机前增加约1.14万亿美元,这些钱多数变身为美国银行体系的准备金。美联储的超发货币,在本土被商业银行主动窖藏,在境外却成为“金融蝗虫”。

  通常来说,信用过度扩张常引来祸水,在为热钱和游资兴风作浪提供粮草之时,亦催生资产泡沫。面对资产泡沫,央行有“啥也不做”、“凭借风势”和“主动刺破泡沫”等选择,但是,美联储现任主席伯南克和前任主席格林斯潘的答案几乎一致,那就是啥也不做,理由是“央行的工具太钝了”。

  从日本、美国等的经验来看,央行更关注通胀目标,而不是资产价格的变化。换言之,央行难以在资产泡沫形成之前,主动收缩信贷总量。因为信用的扩张加速,是由于投资者对资产升值的前景过于乐观,以至于不惜放大财务负债来投机未来。可是,在资产泡沫破灭之后,企业和居民又过于悲观,转向坚信现金为王。以至于央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都难以摆脱资金被人为窖藏的窘境。

  信贷速度的一增一减,皆因人的预期而变。当下,信贷增速仍超预期,一些企业已开始感慨钱紧。如果今年通胀加速,央行收缩货币或超预期,所谓银行雨天收伞的局面将不可避免。若果如此,对过度借债投资的企业将是大考验,因为熬过钱荒并非易事。  (本期博主 深圳特区报记者熊元俊)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