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慕湛
昨天国家统计局发布2010年各项经济数据,全年CPI3.3%,超过年前政府制定的3%不多。更令人高兴的是去年12月CPI只有4.6%,是10个月来增幅的首次回落,而且比11月5.1%有明显下降。
当然这是各级政府努力调控物价的结果。可是反过来我们也能说,促使物价上涨的市场力量还全部存在。政府不可能一直补贴下去,而发达国家的货币宽松政策可能要贯彻今年全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国内前两年货币超发的流动性宽松,目前正在传导中的通胀压力以及最重要的今后几年中都会存在的劳动力与土地成本的上涨一系列因素客观存在,因此今后几个月内,像去年12月这样CPI增幅明显下降的可能性不大,国家统计局也认为“2011年中国物价确实有上涨的压力”,而有专家则认为2011年全年的CPI可能达到7%。
面对严峻的通胀形势,宏观调控手段当然多种多样。可是在金融调控、货币调控方面,央行似乎更加偏好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谨慎出台对控制流动性、减轻通胀压力更为直接有效地加息手段,致使负利率已经12个月了,且还将继续存在下去,其程度也在扩大。
央行谨慎出台加息措施是有道理的。因为中国不存在结构性通胀。社会各方面投资意愿还是相当强烈。企业在上升期对由于通胀其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均在上涨,对资金需求十分殷切且有所扩大,一旦加息势必再次增加他们的成本整个经济的发展冲力将会受到打击。
从经济学理论来说,现代社会中负利率不是不可以的。发达国家屡次以负利率应对通胀。某种意义上负利率促进民众消费,而且负利率能够保护在通胀形势下不把通胀的主要压力转移到实体经济头上。
不过发达国家普通民众家庭金融资产中储蓄的比例占很少而投资比例则很高,透支消费则更多,低利率负利率一方面促使他们消费,另一方面使他们的投资增值保值起码是少贬值。中国普通民众的家庭金融资产结构中重头的是储蓄,低利率负利率虽然不会大量转移他们的储蓄存款,但不可能促使他们增加消费。
根据我们对今年通胀率的预测,依据目前的利息率,今年依然是负利率大概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央行起码要有个姿态,不能作出尽量回避加息的姿态,而是要明确表示将要加大运用利率工具的力度,以保民生促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