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24日 13:45 来源:国际在线
本报评论员/雷思海
近日,西方有学者称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以中国为轴心的周期。此种观点称,这一周期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从东亚开始的。中国变身为“世界工厂”的同时,日本、韩国等邻近国家成为向“工厂”(中国)提供零部件的基地。高附加值的零部件在日本和韩国生产,劳动力丰富的中国则负责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工序。
这些学者称,邻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度正越来越高。在继2003年成为韩国的最大出口国后,2005年中国也成为日本的最大出口国。现在的情况是,如果中国打喷嚏,就会引起邻国感冒。
这一观点不无道理,它充分说明了当前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关于这点,早有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的证明。但是,若据此认为世界经济进入了以中国为轴心的时代,还为时过早。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虽然在全球经济活动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但是中国经济的核心产业,在全球依然处于中下端。只不过中国经济的规模很大,让外界看起来是中国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实际上这种影响从根本上而言,并非因为中国经济而产生,其中的利益,也并非为中国享有。
举个简单的例子,这两年来,那些资源输出国家,由于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而获利颇多。比如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国,资源价格上涨自然带来这些国家经济的高度景气,中国成为其资源出口的最大市场。遗憾的是,这一资源价格的暴涨,从根本上而言,是由于美国的货币洪水政策以及发达国家的投机资金的炒作而导致的。中国因素虽然存在,但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资源价格暴涨后,最大的得利者是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其次是资源生产出口国,而中国则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为此付出了更高的经济发展成本。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0年,中国钢铁行业因为铁矿石涨价,多付出了1000多亿元的成本,而去年钢铁行业的总利润才700多亿元。当前,中国国内通货膨胀难以平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外部经济和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这表明,中国经济目前虽然数量庞大,但是质量还比较低,因此它更容易成为其他经济体寄生的对象。这样的经济,显然还难以称为是世界经济的“轴心”。当然,对其他以中国为寄生对象的国家来说,它们是乐意看到中国经济这样发展下去的。
笔者以为,一个可以称之为世界经济轴心的经济体,不仅体积庞大,还要有高质量的产业。在这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相差还很远。比如,发达国家的工业产业利润率一般在30%左右,而中国的利润率只有10%左右。这就意味着,同样的投入之下,发达国家要比中国多拿两倍的利润。
如果这种情况依然普遍存在,即使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且看似在影响世界,但实际上,我们更多的是被世界所影响。
正是因为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大而不强,国家才把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来抓。我们期待未来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大而强的时代,或许到那时,中国经济才真正有资格问鼎世界经济的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