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1月24日 14:52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美国民众表现出对中国的不满,其实是源于他们对美国经济的不满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袁铁成 实习记者 王琰
当今活跃在美国官、学、商三界的顶级“中国通”之一,当属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教务长、中国项目主任兰普顿教授。
多年担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的兰普顿,从事对中国的研究已长达40多年。他多次随美国政府官员代表团访问中国,会晤中国领导人。每次到访中国,都会有诸多官员、学者乃至企业领袖找他沟通。兰普顿也曾是美国情报机构重点倚重的专家,有时也会承接情报机构委托的调研项目。
1月9日,兰普顿在北京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专访。他表示,过去一年,中美关系经历波折,但两国关系的根基“其实非常强”。美国民众表现出对中国的不满,是源于他们对美国经济的不满。中国领导人访问美国时如果能够向美国人民直接说明他们正在努力改善两国人民的生活,那么,其正面意义不可估量。
由于美国民众对中国普遍缺乏了解,甚至误解,兰普顿提出,中国领导人访问美国,也可将美国舆论和民众的注意力带到中小城市去。
美国人真正不满的是经济
《财经国家周刊》:过去一段时间,中美关系并不顺利,我听说美国舆论开始把两国关系的这种挫折感转向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身上?
兰普顿: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我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对舆论。真正塑造民众不满的是经济。其实,美国人是对自己国家的经济形势不满意。这就像中国人不满意通货膨胀一样。当人们对所处的环境不满时,他们倾向于责备他人,尤其是外国人很容易成为被指责对象。
我一直坚持认为,直到美国能够恢复经济,并开始做正确的事,否则,美国公众都不可能表现出满意,也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事情不满。在美国,中国很容易被指责,公众舆论受经济学家以及相关媒体报道的影响大,这些经济学家指责中国,他们就相信。
美国人看到的是,自己国家的就业率在下降,而中国GDP能上涨10%;美国人看到的是,中国对美国有巨大的贸易顺差;中国有如此多的美元,在世界上有重要的地位。于是,就会认为他们被中国影响了。
坦白地说,在美国经济复苏前,中美关系可能都将存在问题。当我们对自己满意后,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也会好转。
他们并不是中国的敌人
《财经国家周刊》:在美国对华决策过程中,排在前5位的专家,除你之外,有哪几位?
兰普顿:如果在华盛顿大街上随意问1000个人,我和李侃如(华盛顿另一位知名“中国通”)是谁,没有人会知道。布热津斯基,可能会有20~30%的人说认识,但如果超过30%,我会很吃惊。基辛格,可能会有85%的人知道,但要问他做过什么事儿,人们并不清楚。
普通美国民众并不了解外交。如果真的说对于政策制定者有影响,那或许是基辛格、布热津斯基。我希望我们至关重要,但我们只是复杂图景中的一小部分,我们也不是无关紧要,但不是大主意的制定者。
《财经国家周刊》:有美国高层人士跟我说,奥巴马政府的中国团队并不了解中国,而且对中国充满偏见。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
兰普顿:我对这种说法感到十分惊讶。也许他们并没有像我一样一直在跟中国打交道,但这种说法并不公平。首先,麦艾文的夫人就是中国人,他比我还要关注,我和他并不总是意见一致,但是他希望和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而且他知道的很多,在这方面写了很多文章。第二,贝德虽然不是中国方面的专家,但是除去他担任非洲国家大使的时间之外,他将生命中的大部分都用于研究中国,对中国非常投入。
在国务院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坎贝尔,虽然他比较支持日本,但是他学了很多中国的知识,他对中国并不是一无所知的,他连续多年参加学习中国的项目。
我认为,奥巴马总统希望和中国保持良好关系。他是唯一一位在亚洲长大的总统。他理解中国的重要性,我认为他并不反对中国。
把话语权留给美国地方媒体
《财经国家周刊》:在胡主席访美时两国的磋商清单上,你认为各自有哪些优先考虑?
兰普顿:我认为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奥巴马和胡锦涛,增强战略互信。坦白地说,我觉得双方应增加互信,这应该是谈判的首要任务。这很容易说到,但是不容易做到。这是我们应该去做的。因为一旦不能互相信任,我们有可能持续地做出错误的决定。
我认为,胡主席可以在街头与人们交谈,告诉美国民众,中美两国都在努力帮助改善两国人民的生活。他可以到美国一些较小的城镇,好好地利用当地媒体。当地媒体必然会变得非常狂热,而不会像大都市媒体那样特别挑剔。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到南部的一些城市里去,那里有中国的投资,有雇用300~500人的中国工厂。此举会将告诉美国人,中国的投资在为美国制造就业。尽管中国的投资规模仍不是很大,但是到这些地方去,让更多的媒体看到这些地方,将有重大的意义。
当年日本对美贸易出现很大顺差的时候,就很像今天的中国。那时,日本人就专程去往雇有外国人的小工厂,这非常奏效。现在,美国人几乎都把有的日本品牌如丰田,当作自己的品牌来看待。
美国人喜欢街边的访谈,那会留下更好的印象。如果中国的领导人说,“我们都从双边关系中获益,美国人在中国的城镇里投资,雇用很多中国人,现在我们中国富有了,能够在你们国家投资,让我们集中在互相帮助,而不是把事情搞得更加困难”。对于这样的话语,美国媒体将会极为兴奋的。
如果都是白宫碰面,就等于把话语权交给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这些大媒体,由他们来设定议题,如“人民币没有任何进展”、“中国在朝鲜事宜上没有任何帮助”。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将很难使两国关系向前迈进。
如果能去小城市会更好
《财经国家周刊》:您认为访问芝加哥的意义在哪里?
兰普顿:虽然如果能去小城市会更好,但是芝加哥还不错。芝加哥是一个不错的城市,部分是由于它有个响亮的名字,它既是美国交通线网中的重要城市,又是中西部的经济中心,更重要的是,那里有对中国更为友好的政治家,这使得芝加哥之旅更为可靠。
《财经国家周刊》:如果中国领导人能够去访问美国小一些的城市,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兰普顿:首先,寻找有最大的中国投资的地方;其次,看看哪里有友好的市长;其三,关注当地选区的国会议员对中国的态度;最后,还会选择一些有善意媒体的地方。当然在此之外,还需要做一些调研,需要一份更加详细的计划。中国领导人访美,这不是最后一次,今后还有很多,应该多关注这些。
这么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地报纸并不像大报纸那样有影响力,他们报道当地的新闻,所以如果中国领导能来,那将非常好。小城市的媒体将会由于主席的到来备感荣耀,很可能会报道更为正面的新闻。
《财经国家周刊》:如何才能跟美国媒体搞好关系?
兰普顿:以我个人的观察,有些媒体对中国相当不友好。目前,我认为美国公共电视台(PBS)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或者是美国的教育频道,那将会有更好的形象拓展。中国可以与对方达成一项协议,让他们只在24小时内拥有访谈节目的版权,但过后,就必须向公众公开并散播出去,这将是极好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