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将新建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测算,完成该目标需要1.3万亿元以上的建设资金。分析人士认为,尽管今年中央财政拨付力度可能加大,但全年保障性住房目标完成仍面临一定压力,保障房建设资金保障问题仍需进一步落实。(1月26日《中国证券报》)
以笔者看,保障房大规模建设的意义已经超过保障房本身。试想,如果保障房扎扎实实建设,按期投放市场,那么,商品房市场的高房价应该不会无动于衷,而畸高房价下来后又会减轻保障房需求的压力,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另外,中国经济今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将会面临诸多困难,投资已经不可持续,出口也难以依赖,消费一时又难以启动。如果1000万套保障房能够及时开工建设并且顺利完成投入市场,那么,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
但是,这几年保障房建设并不乐观。2009年以前几乎所有地区都没有完成任务,日前报道说深圳、广州等珠三角地区这几年完成保障房任务不到20%;而去年580万套保障房任务从目前迹象看,完成情况也不乐观。今年1000万套,比去年增长72%,这么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任务,最终能否完成,值得探讨。
以笔者看,如果保障房建设有困难,有阻力,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地方政府没有积极性、主动性,没有像商品房开发那样热情满怀。比如:前年,国家要求土地出让金10%用于保障房建设,但是,审计表明几乎所有地方都没有提足;国家规定新增住房用地70%用在保障房建设上,结果许多地方把70%用在了商品房开发上。而问题的背后,在于保障房建设没有“油水”,没有商品房畸高价格对GDP贡献大,对财政收入贡献大,对税收贡献大,也没有了土地财政,而且地方政府还得投入财政资金、还得供应土地等等。
因此,只有解决了地方政府在建设保障房上的消极态度,只有解决地方政府不积极、不主动的问题,保障房建设的问题、阻力、困难,才能迎刃而解。比如今年的1000万套保障房所需1.3万亿资金问题,按照土地出让金10%用于保障房建设,去年全国土地出让金2.7万亿元,就是将近3000亿元,如果提高到20%,就是6000亿元,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以及银行贷款预计分别能提供400亿元和800亿元的资金支持,中央财政投入1200亿元,再加上公积金资金支持保障房试点的筹集资金,基本就达到了1万亿元,如果商业银行贷款再慷慨一点,1.3万亿保障房建设资金应该没有问题。
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关键看地方政府能否下决心建设并建设好,另外,也有赖于中央有关部门更坚决更有效地督察推进。(余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