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2月15日 11:26 来源:南方日报
○中国经济在2011年的政策基调,是从刺激性增长回到可持续的常态的趋势性增长。
○民间资本在制造业、服务业投资渠道受到诸多限制,房地产自然成为其逐利的场所。所以,下一步应研究如何放松服务业的管制。
○2011年中国的通胀压力虽然比较大,但是总体水平可控,其压力低于2007年和2008年,预计1月份的CPI会比现在通常预计的要低。
○这一轮通胀压力并非中国所独有,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发达国家的压力下,普遍面临非常大的通胀压力,这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中国的经济问题,近来最受国内外关注的无疑是通胀。昨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2011亚太区服务业大会作主题演讲,面对旱情持续,农产品价格居高的形势,却对今年中国通涨预测谨慎地表示乐观,“2011年中国整个通胀压力比较大,但是依然处于可控的水平,压力低于2007年和2008年,预计1月份的CPI数据会比现在通常担忧和预计的要低。”
今年基调是回归常态趋势化增长
谈经济政策
巴曙松表示,中国经济在2011年的政策基调,是回到常态化趋势化的增长。
巴曙松将2008年末以来中国经济政策的主线及演变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应对危机的阶段。这一阶段以2008年四季度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的推出为起点,一直延续到2010年的一季度。这个阶段是运用超常规的刺激政策来应对危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迅速从危机的底部的复苏,不仅稳定了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渡过这一艰难的时期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个阶段即2010年。这一阶段的政策基调是从超常规的刺激性政策逐步正常化,按照西方的说法是政策逐步退出。在迅速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带动经济复苏之后,实体经济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复苏,而包括通胀压力、房地产资产价格上涨、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负债率上升等负面作用在逐步显现。
第三个阶段则由2011年开始,即回到可持续的常态的趋势性增长的阶段。如果回顾中国政府发布的各领域增长预期目标,这些指标都陆续回到改革开放30年前的平均值附近。比如经济增长速度,预期在9%—10%之间,比2010年低,但是不会明显下滑。2011年的政策基调是用两到三年回归趋势性增长。
开放服务业,吸引民间资本进入
谈结构调整
巴曙松表示,回到趋势性增长之后中国经济的主线更明显地转向结构调整,这是结合全球经济格局新趋势以及中国经济自身发展需要所做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决定。按照2010年以来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结构调整的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从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带动,转向依靠消费、出口均衡带动;第二,从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均衡带动;第三,从主要依靠低资源价格、低劳动力成本竞争,转向依靠企业技术进步、管理创新。
巴曙松指出,结构调整的这三个方面和服务业的发展密不可分。现在看起来调控压力很大的领域,其深层次原因跟服务业发展滞后密不可分。比如,中国政府从去年以来就在一直加大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力度,投入了很多的资源和政策。而房地产偏热的原因之一便是大量民间资本的参与,民间资本在制造业、服务业投资渠道受到诸多限制,房地产自然成为其逐利的场所。所以,下一步应研究如何放松服务业的管制,吸引民间资本。而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对内开放、吸引世界各国服务业的优秀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发展服务业,将是重要的增长点。
1月份CPI或低于市场普遍预期
谈通胀压力
巴曙松指出,2011年中国的通胀压力虽然比较大,但是总体水平可控,其压力低于2007年和2008年。他指出,这一轮的通胀压力并非中国所独有,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发达国家刻意保持流动性的压力下,普遍面临非常大的通胀压力,这是一个全球面临的挑战。
他进一步分析道,通涨源于3方面的压力:一是货币政策极度宽松;二是总需求过度扩张、经济偏热;三是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而在这3方面,政府都有相应的对策:首先,逐步减少货币信贷供应,政策基调从宽松转向稳健;第二,通过政策调控影响总需求逐步回落;第三,尽管农产品涨价已成国际现象,但是过去连续5年中国农产品基本都是丰收,从往年情况看,一、二月份是物价的高点。
基于这些原因,巴曙松并不赞同1月份通胀可能失控的悲观预期,他认为1月份CPI会比预期的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