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美国量化宽松是否会步日本后尘

2011年02月15日 14:33 来源:财新网

  美联储可以依靠制造通货膨胀预期走出流动性陷阱,但是通货膨胀预期是从瓶子里跑出来的魔鬼,美联储怎样把它再收回去?

  【财新网】(专栏作家 李拉亚) 美国正在执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此前甚至有人提议,只要需要,还可增加规模。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受到了多数国家的批评,但是美国执意推行,这是为什么?

  在经济萧条情况下,对刺激经济而言,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有效。美国为什么不实行财政政策而非要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呢?原因在于,美国现在不具备采用财政政策的条件。美国国债已达14万亿美元,非常接近其GDP的规模,也非常接近国会设定的14.3万亿美元的国债规模上限。美国现在面临的是消减债务而不是增加债务。奥巴马政府即使想增加债务,也面临国会批准难关,这必将是共和党和民主党激烈争论的战场,费时费力,不易取得结果。而美联储采用量化宽松政策(即多印钞票),则可绕开国会批准程序,是一条捷径。

  问题是,名义利率接近零的情况下,扩张性货币政策还有效吗?要回答这一问题,涉及到一个理论概念——流动性陷阱。现在获认可的,有凯恩斯和克鲁格曼(Paul R. Krugman)的定义。

  笔者曾在专著中介绍过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P166):“如果当利率降低至某一无可再降的低点之后,货币需求会无限增大。因为此时无人愿意持有公债或债券,每个人只愿持有货币,这就是所谓流动性陷阱。在低利率下,货币的增加会被流动性陷阱所吸收而不对物价产生影响。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是因为人们对未来经济预期的不确定性所致。由于难以准确地预期未来,货币较之其它资产而言,更具有安全性。”

  Kathryn对克鲁格曼的流动性陷阱理论作了精辟介绍:“流动性陷阱可以被定义为如下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名义利率已经是零或接近零,持有证劵的投资者和持有货币的投资者没有什么不同,作为一个结果,货币政策在刺激需求方面是无效的。在通常情况下,货币政策是中性的,或者,在长期情况下,是无效的。但是,如果允许一定的价格粘性,在短期情况下,货币扩张或能增加产出,并且,将导致价格的同比例上涨。然而,当利率已经‘太低’时,由于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对影响产出和价格是无力的(在IS-LM图中,LM曲线是水平的)。因此,传统的走出流动性陷阱的方法是依赖财政政策(即移动IS曲线)。”

  “克鲁格曼依据李嘉图等价原则,极力否认财政政策对走出流动性陷阱的作用。如果公众理解当前政府增加支出或减税的费用会在未来增加税收来弥补,那么公众会用储蓄代替支出,它将抵消政府现在的行动。如果公众在一定程度上是遵照李嘉图等价原理行事,那么这一观点是成立的,即财政政策对帮助经济走出流动性陷阱起不了什么作用。克鲁格曼于是返回到货币政策,尽管凯恩斯和希克斯都认为它无效,建议央行让公众相信它将制造出通货膨胀,那么货币政策就能起作用。”

  “这篇文章一个关键的亮点是,流动性陷阱中预期的作用。如果假定公众相信央行会维护价格稳定,那么如果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提高了当前价格水平,央行将会被预期收缩货币扩张以便稳定价格。基本上,在这一信念下,央行在通常意义下是可信的(即会维护价格稳定),致使货币政策无效。货币扩张政策在这一条件下被认为是暂时的。因此,克鲁格曼建议央行提高未来的价格水平:如果公众相信央行不会收缩货币的扩张,经济将因扩张货币政策而从流动性陷阱中逃出来。”(见Paul R. Krugman,“It’s Baaack:Japan’s Slump and the Return of the Liquidity Trap,”Brookings Panel on Economic Activity(1998),P188-189)

  为清楚理解,我们不妨把上述简介的四个要点抽出来分别解释如下:

  Kathryn对克鲁格曼的流动性陷阱定义与原文有点出入,我们把克鲁格曼的流动性陷阱定义翻译如下:“流动性陷阱可以被定义为如下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名义利率已经是零或接近零,常规的货币政策不起作用:在经济系统注入基础货币不会有效果,因为基础货币和证劵被私人部门视为完美的替代品。”(见上述参考文献,P141)

  克鲁格曼对付流动性陷阱的政策是由央行创造更多的货币,从而导致通货膨胀预期,使实际利率进一步降低,货币贬值,汇率下调。这会推动经济人消费和投资。这与凯恩斯和希克斯的政策不一样,实际上与通常经济学家们的观点也不一样。大家都认为在流动性陷阱中,货币政策不起作用,要依靠财政政策。

  克鲁格曼认为财政政策不起作用,他的这一看法的理论基础是巴罗采用理性预期的概念重新解释的李嘉图等价定理。该定理认为,政府通过发行债务和通过提高税收来增加支出,效果不大。因为公众会预期到未来政府为了偿还这些债务,会提高税收,公众将来的实际收入会减少,于是公众现在就要储蓄,以应对未来的开支,结果政府增加的支出被公众增加的储蓄抵消。

  由央行创造通货膨胀预期来使货币政策发生作用,是克鲁格曼思想的亮点。克鲁格曼认为,公众认为央行会维护价格稳定,一旦货币扩张,公众会认为央行会执行收缩货币政策,以维持价格稳定,因此,在流动性陷阱中,货币政策不起作用。但是,若央行创造通货膨胀预期,让公众感受到这一点,那么货币政策就能起作用。

  现在我们看到,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理论依据是克鲁格曼的流动性陷阱理论。这也是美联储为什么硬着头皮宣称还可能有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出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制造通货膨胀预期的政策可以被预知,甚至被强化,更正公众认为美联储应该稳定物价的传统观念,以有利于通货膨胀预期早日出笼,指望这能把美国经济带出流动性陷阱。

  美联储依靠通货膨胀预期走出流动性陷阱是有风险的。美联储可以依靠制造通货膨胀预期走出流动性陷阱,但是通货膨胀预期是从瓶子里跑出来的魔鬼,美联储怎样把它再收回去呢?欧美国家强调央行独立性,是希望央行能避开政府干扰,维护价格稳定。现在美联储利用其独立性,制造通货膨胀预期,无疑将对美联储的信誉形成伤害,并动摇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

  日本最早实行量化宽松政策,效用不大,日本经济还在流动性陷阱中挣扎。美国现在步日本的后尘,其结果如何,可拭目以待。■

  作者为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教授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