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流动性不均衡被正反馈放大

2011年02月28日 14:57 来源:《环球财经》杂志

  ■ 《环球财经》编委 张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现在业界对于中国货币的流动性松紧有各种不同的看法,说松有说松的道理,那就是中国的货币供给和新增贷款增量远远超过计划和预期,美国的量化宽松和欧洲、日本的跟进,热钱还大规模涌入;要说流动性紧张,也有依据:民间融资利率的上扬、银行拉存款的急切以及上海银行间拆放利率短期一度超过贷款利率,在长期上则超过了国债利率。应该说,上述现象都同时存在,单纯以“松”、“紧”来评价流动性现状并不贴切,应该说,中国的货币流动性呈现松紧互现的不均衡状态。

  宏观数据“不差钱”

  据央行公告,1月11日发行的1年期央票延续了7周以来的10亿元历史低位。同时央行还实施了600亿元的14天期限正回购,一举从市场中抽走了巨量流动性,为目前一跌再跌的资金价格踩了刹车,央行收紧流动性的决心之大由此可见。时隔近3年后,央行重启14天期限正回购工具,背后对应的是银行拆借利率高涨,由于1月份第三周到期央票金额高达2290亿元,市场上的资金是充足的,因此1月14日央行提高准备金率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笔者个人之见,新近公布的各项金融数据反映出以下三点:第一,目前中国金融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第二,货币贬值的速度较快。第三,人民币升值加快,热钱在加速涌入。

  对于热钱的涌入,从公开的数据可以找到端倪。经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银行结售汇规模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2010年前11个月已达到2.12万亿美元,超过2008年同期的历史最高水平,增长4%;同期银行结售汇顺差3515亿美元,同比增长48%。1月10日海关总署公布2010年全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据统计,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9727.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7%。其中出口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减少6.4%。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到结汇顺差和进出口顺差的脱节,之间的差距大约折合人民币1万亿元,这一数字基本可视为新进热钱的大致规模,而中国的M0总量才4万亿左右。

  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在海外的人民币流动性。去年12月在香港金融市场,投资者的目光全部集中在中国政府发行的人民币国债上。此次发行的人民币国债总额为80亿元人民币,但申购额达到571亿元人民币,超过发行额的7倍。随着用人民币结算的贸易蓬勃发展,在香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民币场外市场。香港每月人民币交易额从去年上半年的40亿元蹿升到年底的700亿元。香港金融机构利用丰富的人民币资金,纷纷推出债券、期货等各种人民币相关金融商品。如果加上通过边境贸易等东南亚和中亚国家持有的人民币,在海外流通的人民币规模不容小觑。由于这些钱属于人民币不是外汇,受到的监管将比外汇要松很多,如若回流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市场捉襟见肘

  在“不差钱”的宏观数据面前,市场上则“很缺钱”,银行股融资潮再起,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捉襟见肘。根据巴塞尔协议Ⅲ的规定,未来全球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5%,而上市银行2010年年三季报显示,招商银行为8.03%,深发展只有7.00%,民生银行为8.34%。在2010年银行股已大规模融资的背景下,2011年的融资需求依然不减,现在已经初步预计需要融资1200亿元,民生、兴业等银行已拟定初步融资方案,去年刚刚成功上市的农业银行也加入了再融资的行列,并且融资银行和融资额还在不断的增加中,给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笔者曾撰文分析认为,巴塞尔协议将给中国经济套上沉重枷锁(参见2010年10月《环球财经》)。

  同时,政策上加大了对非法集资的打击力度。2005年至2010年6月,我国的非法集资类案件超过1万起,涉案金额1000多亿元,每年约以2000起、集资额200亿的规模快速增加。根据刚刚出台的最新规定: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将追究刑责。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将追究刑责,而这个刑责可以重致死刑。个人非法集资20万元、单位非法集资100万元这个犯罪的定罪门槛非常低,20万元甚至不到京沪一套房子的1/10,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市场资金紧缺的情况。

  所以我们看到的中国流动性现状,既非流动性的泛滥也非流动性紧缩,而是流动性的不均衡,而且这样的流动性不均衡还在加剧,为什么?因为目前收紧流动性的手段是面向全社会的,但相当一部分流动性如热钱等是很难被政策收紧的,在流动性不均衡情况下,资金每过手一次,都是有成本和代价的,这样对目前流动性不均衡就形成了正反馈效应,造成不均衡的加剧。

  刚需者是流动性不均衡的买单者

  充裕的流动性在不均衡的状态下渔利,首先要找的就是最刚需的地方,因为由于需求的刚性,价格变化可以硬性向下游转嫁,由刚需者买单。因此我们看到在收紧流动性的同时,房价出现回暖,个别农产品的暴涨不断出现。中房信(CRIC)公布的数据称,截至2010年12月27日,上海各个环线新建商品住宅的套均总价分别为内环内651.6万元、内中环423.3万元、中外环317.5万元、外郊环215.9万元、郊环外171.1万元,环比分别上涨了36.4%、41.4%、58.6%、53%和55%。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显示,2011年1月上旬,北京住宅成交量达9239套,同比上涨75.8%。而同期北京楼市的供给则进入了“真空状态”,仅有一个期房项目取得预售许可证,仅提供48套房源。供需关系决定价格,房价后市如何已基本可以预见。

  在通胀的压力下,在资金面紧缩的调控下,在保值避险等需求下,我们看到,由外资控制的房地产开发商数目在快速增加,外资收购控制中国农产品渠道企业也在加速,我们对这样的趋势,应引起足够警惕。

  笔者呼吁,对于当前的流动性不均衡正反馈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要着重于在微观而不是宏观上打断流动性不均衡正反馈的链条,让流动性不均衡和外来流动性渔利机会得到控制。如对于房地产,既要调控又要有政策扶持保障房的建设,开发贷款和融资不应一刀切,而是要对于保障房建设给与特殊的金融扶持政策,以保障房的流动性注入减缓刚需对冲其他外来资金的渔利空间。对于农产品,要看到中间渠道和加工企业的压力,对其进行补贴。更要重视的是,在资源领域不能因为流动性紧缩而造成企业的贱卖,就如2008年后的稀土企业一样,国家收储稀土就是给稀土产业局部注入流动性,这些手段都非常好地避免了外来流动性的渔利,控制了在微观领域流动性不均衡的发展。

  中国的流动性问题不是泛滥而是流动性的不均衡,中国不是经济能量的泛滥而是经济无用能量的增多,超过了市场自我修正的范畴。对于微观上超过市场负反馈自我调节的部分,一定要以政策手段打破,否则不均衡将放大,也容易被外来流动性的渔利造成财富外流。这样才能在流动性不均衡的情况下,控制在民生等关键领域通胀的发展。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