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3月01日 09:33 来源: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2010年全球经济呈现缓慢复苏的态势,GDP增速达4.5%左右,但各经济体的复苏进程出现了明显的分化。2011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估计在4%左右,债务危机、失业率高企、贸易失衡、汇率纷争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将是经济持续复苏所面临的主要困难,而破解的关键在于各国经济政策的相互协调。 当前,世界经济在新旧矛盾的复杂交织中放缓了增长速度,多数国家的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出相对减速的态势;欧债问题再次浮出水面,更增加了许多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的健康复苏和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失业率未明显改善
尽管世界经济已迈出缓慢复苏的步伐,但许多经济体的就业市场并未出现实质性好转,失业率仍处于历史高位。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1年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将达8.2%。而国际劳工组织估计,未来10年大约需要4.4亿个新的就业机会,才能解决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失业问题。发达国家的失业困局,一方面具有周期性和结构性特点,这增加了问题的难度;另一方面,失业率高企又会使得人们的消费意愿下降、储蓄率上升、风险规避意识增强,从而加剧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复苏进程的迟缓和保护主义的抬头。
全球经济不平衡加剧
美国在财政刺激手段有限、传统货币政策已走到尽头的情况下,于2010年11月启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美联储通过买入债券的方式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到2011年6月底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以刺激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英国、日本等国也可能采取类似的举措,仿效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这将加剧全球经济的不平衡:一是已经弱势美元的进一步贬值,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汇率纷争和贸易关系更加复杂,增加了引发汇率战甚至贸易战的可能性;二是使全球流动性泛滥的趋势得以强化,仅2010年第三季度即有115亿美元流向印度、印尼、韩国、菲律宾、中国台湾、泰国和越南等地的股市,是第二季度 20亿美元净流入的5倍还多;三是推涨黄金、石油、铜等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输入型通胀的压力。
经济复苏动力被削弱
当前,以发达国家为主的财政风险正在进一步积聚,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一大隐患。IMF报告表明,去年年底全球政府的负债额高达37万亿美元,到2011年将突破45万亿美元;其中G20的发达经济体政府公共债务占GDP比重,已从2007年的78%上升至2009年的97%,预计2015年将达115%。不断攀高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不仅会使财政支出和减税政策等面临资金不足的硬性制约,而且还将大大削弱经济复苏的动力。希腊债务危机已暴露了欧盟国家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的巨大风险,而比利时、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等国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更打击了市场信心,埋下了经济复苏进程中的隐患。
国际贸易不确定性仍存
自2008年11月以来先后举行的五次G20峰会,无一不触及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但实际上一些成员仍然违背G20峰会精神和自己的承诺,推行包括所谓竞争性汇率优势在内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和投资限制政策。据全球贸易监测分析中心的最新统计,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包括G20成员在内的一些国家已经陆续出台了超过500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100多项就诞生在去年6月底多伦多峰会之后的最近4个月内。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将使世界各国陷入不信任的怪圈,给国际贸易和经济复苏带来不确定性和负面影响,甚至损害业已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格局。
经济复苏进程趋复杂
国际金融危机和扩张性刺激政策带来的突出问题,使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金融风险财政化的困扰;在发达国家表现为财政赤字和债务危机,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在亚洲国家则表现为通胀压力。预计2010年亚洲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将由上年的1.5%上升至4%。当前各国政府都面临着经济增长与财政安全的两难选择,如何处理好政策持续、政策退出和各国政策协调的关系,已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一个关键。
尽管面对着财政赤字、失业率高企、汇率纷争和贸易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但2011年全球经济仍有望延续缓慢增长的态势,实现4%左右的增长速度。据IMF预测,2011年发达经济体GDP增速为2.2%,其中美国经济预计增长2.3%,欧元区为1.7%,日本为1.5%。新兴经济体仍将是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美国经济弱势增长
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的趋势判断,主要基于两点:美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经济刺激政策的成效。2011年,美国经济仍将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一是个人消费因素是美国经济的最大推动力,但从趋势看,消费者支出仅微幅上升,消费者信心指数依旧在低位徘徊,美国的最终内需依然不旺;二是2010年推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库存的显著增加,如果2011年的库存恢复正常,那么库存增加对GDP的贡献率将相应地下降。
从刺激政策的角度看,财政政策方面,由于美国财政赤字庞大,政府负债率将超过90%,远高于60%的国际警戒线水平,因而政府继续出台大规模财政刺激政策的可能性减少。货币政策方面,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出台后,长期利率将进一步走低,有利于企业获得借贷来进行投资,但由于企业对经济前景仍不看好,因而大量增加投资的可能性不大。
新兴经济体谨慎前行
新兴经济体在政策取向上面临困难的选择:若选择降息,将扩大国内流动性,助长资产价格泡沫,提升通货膨胀水平;若选择加息,将扩大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息差,助长国际资本流入,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若政府干预汇市,则将扩大基础货币投放,效果与降息相似。
事实上,在经济快速复苏和通胀压力增大的背景下,部分亚洲和拉美经济体已开始逐步采取趋紧的货币政策,这将制约新兴经济体2011年的增长速度。据IMF预测,2011年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为6.4%,比2010年下降0.6个百分点,但依然将保持相对强劲的增长势头。2011年中国经济预计增长9.6%,印度为8.4%,俄罗斯为4.3%,巴西为4.1%。尽管新兴经济体的刺激政策正在减弱,但是持续的出口增长、强劲的内需和产能利用率的不断提高等,都将为2011年新兴经济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欧盟经济分化复苏
欧盟在政策取向上同样面临着困难的选择:鉴于高企的失业率和不断膨胀的财政赤字,如果2011年致力于削减政府开支、实施财政整顿、退出刺激政策,将会延缓经济的复苏进程;如果继续实施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则进一步扩大的债务规模将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隐患。在此背景下,欧洲经济2011年的复苏进程可能进一步分化。
德国经济会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和较快增速,预计2011年的增长率为2%,从而成为欧洲经济持续复苏的动力和希望。德国2010年以来的失业率也呈逐季递减的趋势,前三季度的失业率分别为7.3%、6.9%和6.8%,是欧元区国家中的佼佼者。整个欧元区2011年的GDP增长率预计为1.7%,与2010年大致持平;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预计分别增长1.6%、1.0%和0.7%,均低于欧元区的平均预期值;葡萄牙则将出现负增长。
国际贸易投资保持双增
总体而言,2011年全球贸易将持续增长。但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和贸易保护主义逐步增强等因素的影响,贸易增速会相对放缓。IMF的2011年预测是:全球贸易增长7.0%;进口方面,发达经济体增长5.2%,新兴经济体增长9.9%;出口方面,发达经济体增长6.0%,新兴经济体增长9.1%。
国际直接投资的回升势头将会增强。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预测,2011年全球FDI(国际直接投资)流量可能攀升至1.3万亿至1.5万亿美元,而2012年可望达到1.6万亿至1.8万亿美元,基本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2011年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一是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经济体作为全球直接投资目的地和来源地的相对重要性,会进一步上升;二是各区域国际直接投资的流量趋于不均衡。如在非洲国际直接投资的来源将进一步增多,在亚洲更多国家会借助外资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一进程将逐步扩大到电子等高科技行业;三是跨国公司对外扩张意愿加强,国际直接外资的进一步回升很可能由跨界并购引领,一些产业的重组、公司的改制也将为跨国公司提供更多的并购机会。同时,相对于初级部门和服务部门,制造部门直接投资所占的份额将继续下降。
大宗商品价格震荡
2011年美元的弱势格局难以改变。发达经济体延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产能过剩、市场流动性泛滥、资本大量积聚于虚拟经济等因素,会在短期内推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而欧洲债务危机引起的欧元走低,新兴经济体遏制通胀造成的大宗商品需求下降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整体上看,2011年原油、黄金等大宗商品价格仍将延续震荡走强的格局。2010年原油平均价格预计在76美元/桶左右,而2011年将达到78.8美元/桶以上。其他初级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预计也将随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而震荡走高。
(浙江省社科院世界经济课题组成员沙虎居、李东华、李文峰、陈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