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3月03日 18:08 来源:《财经网》
大多数人都同意缺少了中国就不可能有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发展
竹中平藏
发自东京——
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为所有渴望窥知亚太地区未来的人提供了一个水晶球。曾经占据区域老大地位的日本自资产泡沫爆破之后就走向了“迷失”,而走出了1989年天安门事件后期经济停滞的中国则迈向了如今的强劲增长之路。10年前流行的那场针对中国快速增长的辩论——所谓这种增长究竟是威胁还是机会——如今已尘埃落定,大多数人都同意缺少了中国就不可能有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发展。
对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来说,更深入的地缘政治影响将取决于发生在中国身上的三个关键变化。
首先是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目前主要还是由快速增长的生产要素投入——劳动力、资本和能源——来实现,但最近有研究显示中国约有1/3的经济增长来自技术进步,或是源自总生产要素生产力的提升。换言之,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开始向发达经济体靠拢,意味着其增长将日趋平衡。
第二种转变则是人民币势必在未来几年内持续升值。尽管各国政府施加了强大压力要求人民币在该国庞大的贸易顺差下升值,但考虑到目前中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中国政府依然对其货币的大幅币值重估有所保留。但中国官员也意识到人民币升值同样符合本国的利益,因为这有助于缓和国内的通胀压力。因此中国政府似乎已经准备好让人民币升值,问题只不过是速度快慢而已。
在2003年到2005年间(距离雷曼兄弟破产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人民币升值了20%。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币的日渐强势,中国的GDP(以国际外汇市场美元汇率计算)将可能比原先预期更早地超越美国(大概会在10-15年内)。如果用购买力平价计算的话,中国GDP将在2015年达到美国的水平,并因此改写世界的经济实力格局。
第三个转变则是人口:中国长期奉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将导致劳动人口数量在2010年代中期开始下降。而该现象将阻碍经济的发展,也令中国国内问题的有效治理更加复杂化,其中包括巨大的贫富收入差距以及缺乏能够疏导民众愤怒并传达需求的政治体制。
虽然中国的GDP规模极为庞大且持续增长,其人均收入却一直偏低,奉行的经济政策也与亚太地区的经合组织国家大不相同。因此未来4~6年内逐渐凸显的地缘政治图景也将反映出亚洲其他地区所发生的变化。
即便如此,中国的政策取向早已极大影响了其他亚洲国家,其“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也吸引了众多亚洲追随者。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三国曾经拥有相似的政策模式(虽然它们随后都将其与本国的GDP增长挂钩),到如今这些国家却又重拾国家资本主义并再度执行工业政策(其中当然也包括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为政府干预提供了一个新的理由)。
在日本,原本私有化的邮政服务将再度收归国有,政府的金融角色也得到加强。濒临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最终在政府的财政救助下起死回生,而这种做法似乎日渐普遍。同样在许多亚洲国家都建立了主权财富基金之时,韩国政府如今也成立了一个新形式的基金去支持建造行业的出口。
简而言之,政府与商界之间的亲密关系在亚太地区又重新建立了起来。各国都尤其致力于通过公私合作的方式促进自身的大型工业基础设备出口。但这意味着需要建立一套国际准则来限制政府干预,或者至少定义哪些情况是可以接受的。为了实现这一点,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市场经济运行观南辕北辙的大国就必须达成一致。
随着世界在一个新经济秩序的襁褓中挣扎,一个中美之间的第三方调解人将必不可少。对此日本将在亚太事务上承担这个角色,而欧洲则负责在全球事务上进行调停。如果欧洲能成功扮演这一角色的话,美中两国的紧张对峙状态将被消除,最终使全世界都有机会在这前两大经济体的力量中得益。
竹中平藏曾于小泉纯一郎内阁中历任经济财政政策担当大臣,金融担当大臣以及总务大臣,现为东京庆应大学全球安全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