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毛建国:把茅台酒请下公款桌

2011年03月09日 15:43 来源:重庆商报

  在中国,你可能不喝酒,但你不可能没有听说过茅台酒。据《北京晨报》昨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杨春时表示,近年来,茅台酒价格不断暴涨,但仍然供不应求,其中公款消费是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现象助长了挥霍浪费的风气。建议中央作出明确规定,除了重要的外事宴请之外,一律不得用公款消费茅台酒,违者以违纪论处。

  茅台酒有“国酒”之称。但“国酒”之特殊,应该体现在它与公众的感情上,而不是价格上。如果一个前面冠之为“国”的东西,距离公众太远,绝大多数公众只能望之兴叹,那又有何理由以“国”冠之?就好像,国宝熊猫只能让个别人去看,国花牡丹只能让个别人去种,那它们还能被称之为“国宝”、“国花”吗?

  现在茅台的价格已经距离公众太远,已经成为部分人的专利,这一场境下,还称之为“国酒”,怕是在故意寒碜国民了。

  这么说,茅台酒厂可能不乐意。他们可能会说,价格是由市场调节的,总不能黄金卖出黄铜价吧。确实,对于市场的自发需求谁也无权干涉,“富人买茅台,一个愿宰一个愿挨”,旁人徒奈何。但要看到,茅台的市场消费群体相当一部分是由公款支撑的。

  笔者查阅资料发现,2007年1月24日《中国青年报》曾报道,在贵州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政协委员傅兴华介绍,作为茅台酒产地的贵州,已经形成一种“非茅台酒拿不出手,非茅台酒不喝”的潜规则,“一个贫困县的负责人告诉我,当地一年至少要用一卡车茅台酒搞招待。什么卡车不知道,肯定有好几吨了吧”。

  一个贫困县一年就要喝掉一卡车茅台,富裕县一年又要喝掉多少茅台?上溯到市、省,全国公款一年要消费掉多少茅台?这一现实下,恐怕谁也不敢否认杨春时指出的,公款消费是茅台酒一边价格暴涨一边供不应求的主因之一。

  如果让茅台酒从公款桌上走下来,酒价还会像现在这样“涨并快乐着”吗?

  不知道公款消费,到底有什么理由非要上茅台不可?孔子说,有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那是针对“私域”的,而且提倡的是心情之乐而非超出能力透支请客;在“公域”招待人,有心情之乐就更是足够了,完全不必通过宴会的档次来体现,更不必用茅台来“护驾”。

  这两天,“公”字很热。公车、公款消费,都属于公费支出,公费支出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简约大方。公车配备已有或逐渐将有严格的标准限制,公款消费为什么就不可以有明确的限制?

  简约大方的原则之下,公款消费本不应该上酒,即使上酒也不应该上茅台酒。别看是一瓶酒,体现的可是对招待的理解,茅台酒一上,那就不是简约而是奢侈了。深层次体现的是对权力的理解,是对自己角色的定位。

  从这意义上说,杨春时委员的“禁止公款消费茅台”建议值得考虑。因为,我们实在找不出哪怕一丁点公款消费上茅台的理由。

  毛建国(江苏 评论员)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