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罗杰-科恩:英国人的幸福经济学

2011年03月17日 10:13 来源:时代周报

  罗杰-科恩

  对于幸福,英国人兴趣不大。神情严肃是正常状态,至多微笑一下。让自己开心,对于一个心智正常的人来说等同废话。但尽管如此,英国首相卡梅伦还是决定设立一个国家幸福指数,每季度公布一次,以此来衡量国民的所思所想。

  他对于“幸福经济学”的尝试已经引发了海潮般的批评,“思维混乱”是较为温和的评论。因为当下的英国,面临着一切都在削减的一年:从公共部门的工作岗位到儿童的福利。大家一致认为,卡梅伦此举是想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因为现实中他一直举着斧子。

  不管动机如何,衡量社会幸福感、而不是经济增长的举动已经引起所有人的关注。西方工业国家开始测量国内生产总值时,大多数人的状况是“能够存活”;现在,绝大多数人有了足够的物质资源,但一个仍旧悬而未决的问题是,“他们在想些什么?”

  现在看来,他们头脑中想的大多是不好的事情。紧张已经成为不断蔓延的焦虑情绪的代名词。这种焦虑不仅是个人关于工作、金钱和健康的担忧,还有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的普遍性忧虑:我们不能原地踏步,消费越来越多的食物;超过70亿人的世界会让“幸福”的定义发生逆转。

  幸福的许多因素,如爱情、友谊与亲情都很难量化。英国的研究显示,金钱自身不会转变为幸福,尽管越富的人通常更为幸福;就业是自尊的关键因素;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幸福;人们需要超越物质的东西来弥补缺憾。

  从下月开始,英国政府将就一系列问题让民众从0到10打分:昨天你觉得多快乐?昨天觉得多忧虑?你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多么的满意?多大程度上,你觉得自己生活中所做的事是值得的?

  尽管这些问题算不上非同寻常,但是沃里克大学的幸福经济学家安德鲁·奥斯沃德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当然他也补充说,“你睡眠如何?”以及“你觉得自己的时间紧迫程度如何?”也是重要的健康指标。

  他认为,重要的是,此举标志着“从财富向精神的转换”,这或许是我们所需要的21世纪指标:国内精神总值。

  负责这次民意调查的英国统计局引导了一次网络争论,结果显示,英国人认为的幸福是:鸟儿歌唱,了解自己,环境,对宠物负责,奉献社会,野外远足和阅读苏格拉底著作。

  显然,幸福经济学不是精确科学,幸福指数与政策的联系程度如何有待观察。但是,它所追求的是为那些没有价格标签的事物赋予价值。扩大空间,清洁空气,安全以及从压力中解脱—这些都是那些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稀少的东西。此时,问题就变成:你如何在创造西方社会所需要的工作岗位的同时,又能促进改善这些东西?经济增长当然是答案的一大部分,但它不再是答案的全部。

  我想到了自己最近生活中的一些幸福片段。其中一个是漫步在Rengent公园,我的皮肤触摸到了春天的第一缕气息;另一个是亲吻我熟睡的女儿,她睡得是那么香甜;最后一个是在开罗目睹了埃及人民的强大尊严,最终带来了和平的改变。

  这些片段联系着自然、时光和人类精神的传承。精神财富不是平淡无奇生活中的下一封电子邮件。

  因此,我对卡梅伦的“大社会”计划将给予支持,这一理念的核心是人们能够给予别人更多的东西,比如,英国的自动取款机将自动给顾客提供一个向慈善机构捐款的按钮。在经济灰暗的岁月里推销这一理念非常艰难,但它抓住了孤立的人们需要与更多人联系的一种需要。

  这在美国也一样,自由和“追求幸福”是美国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但两者有所区别,这也是美国开国者的智慧所在。《独立宣言》保证了人民的自由,但对于幸福,它只是说需要 “追求”。现在,可能是时候来衡量下对于幸福的追求进行得怎么样了。

  作者系《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纽约时报》专供稿件,李固译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