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欣
杭州市拱墅区纪委请干部喝茶谈话的做法成为舆论热点。网友指出,区纪委“请喝茶”的最大疑问在于付费。“区纪委请人谈话,只要到茶楼一坐,最少要花几十元茶钱。是纳税人买单、公款消费。”(3月17日《浙江日报》)
为诫勉官员洁身自好,安分守己,拱墅纪委独创喝茶谈话,很多人认为是一项创新,但也引起不小的争议。比如喝茶反腐是否太过温和?喝茶为何选在高档茶楼?谁来埋单?引致如此争议,恐怕让当地纪委官员始料不及,他们也给出了一些解释理由。笔者认为,纪委官员应该习惯民众的这种“锱铢必较”,从中读懂民众对反腐倡廉的强烈诉求和权利意识的苏醒。
坊间之所以质疑如此喝茶反腐太过温和,也从侧面反映出民众对腐败行为的痛心疾首,说明贪污腐败是亟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很多网友站在纳税人的角度质疑谁来付费的问题,表明民众对泛滥成灾的公款消费有强烈的不信任感,对喝茶谈话是否存在潜规则表达了担心。当地纪委对此回应称喝茶谈心只选择最实惠的消费,且是从办案经费中支出。
站在纳税人角度与官员对话,乃是公民权利苏醒之幸事,官员对此应该逐渐习惯。从纳税人角度来讲,并非是有意反驳经费支出,而是关注税款是否用在了实处。这就有赖于官方在经费支出过程中,用好每一分钱,让每一分钱都能为纳税人谋取最大的福利。其中最有效的检测方式,就是让纳税人知悉经费支出的具体去向。唯有如此,民众与官方才能建立信任,才能让官员不再感慨民众为何不能体谅其“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