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杨国栋:居民收入增幅超GDP需民生政绩观给力

2011年03月18日 13:28 来源:新民网

  【新民网评】新华社16日授权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披露了十二五发展的多项主要目标。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超过GDP增幅目标。(17日《武汉晚报》)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注释中虽有“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按照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确定,在实施中要努力实现和经济发展同步”的字句,但并没有见诸正文,更没有“明确规定收入增幅超过GDP增幅”。“十二五规划明确居民收入增幅超GDP”的说法应该只是媒体的误读,是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等语句推断,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从以往的经验看,十二五期间GDP实际增长幅度可能大大高于年均7%,即使居民收入增长达到了预期目标,也未必就能超过GDP增幅。所以才会有“在实施中要努力实现和经济发展同步”的注释。当然,从十一五纲要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指标只相当于GDP增长指标的2/3(分别是5%和7.5%)到如今的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已经算是有了不小的进步。说明决策层已经意识到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民众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成果的重要性。但没有明确规定居民收入增幅必须超过GDP增幅,还是比较遗憾。媒体的误读,客观上也代表了普遍的民意,希望居民收入增长与GDP挂钩,并且增幅超过GDP,这应该成为政府今后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呈现逐渐扩大的态势,收入分配失衡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客观上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经济持续增长。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不仅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途径,也是刺激居民消费需求,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增长的必须举措。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革分配制度,首先就要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必须加快垄断行业改革,降低垄断行业进入门槛,通过鼓励竞争降低水、电、气、电信、数字电视、石油、金融等垄断行业的收费与服务价格。此举不仅可以减轻居民生活压力,变相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他行业经营成本的降低也有助于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在垄断行业内引入竞争,还可以规范垄断行业收入,避免畸形的高工资、高福利。

  收入分配应与创造社会财富的贡献挂钩。举例来说,技术工人、工程师、科技人员的收入应该逐步提高,与其社会贡献相称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人选择上述职业,为我国今后的产业进步与科技创新培养更多的优秀后备人才。对这类人员,除了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和政府补贴,也要让众多国企依此原则率先调整收入分配,限制高管薪酬,提高一线劳动者报酬,进而带动外企与民营企业。

  国家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减少投机炒作,让民间闲散资金更多的投资于实业,而不是通过扰乱市场秩序来获利。这不仅能防止游资炒作民生商品,控制物价水平,新增投资还有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让更多人在经济发展中受益。

  增加最低工资虽然是增加居民收入最直接的办法,但除了部分最底层的企业员工(很多企业会通过减少津贴或加班费的方式来避免增加经营成本,使员工事实上无法享受最低工资上涨的好处),大部分居民并不能从中受益。还是应通过减税等方式让利于民,比如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相关税收损失可以通过增加高收入者税收、开征房产税、遗产税来弥补,同时也可适当减少收入差距。

  当然,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最佳途径是政府加大民生投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收入的含金量。政府应通过增加教育医疗投入、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减免学费和治理择校收费、增加保障房供应及土地拍卖限价等方式减轻民众沉重的医疗、教育、住房负担,让人们不必因顾虑今后的医疗、教育、住房支出而节衣缩食,克制消费欲望。居民消费的增加,反过来也会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政府税收和财政收入。

  居民收入要真正和经济发展同步,甚至超过GDP,就必须把增加居民收入置于比GDP更重要的地位,包括增加相关政绩考核指标,让地方政府领导真正重视增加居民收入,而不是口头谈民生,实际却把资源用于更能增加GDP的房产等领域。什么时候民生政绩观能真正取代GDP政绩观,让全国人民羡慕的石排模式和神木模式才不会成为孤例,人民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社会也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