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3月24日 21:59 来源:经济导报
◆经济导报评论员 兰恒敏
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易纲日前在香港参加一个论坛时表示,中国目前的利率水平“很舒服”。他预计5、6月份是国内通胀压力最大的时候,但下半年将有所缓解。
“很舒服”,意味着易纲认可当前的利率水平,不高不低正合适。但是对易纲的这一判断,我们并没有很舒服的感觉。笔者以为,经过调控以来的3次加息,目前的利率水平仅仅有点“想舒服”的意思。要想彻底“舒服”,至少还要再加息一次。
对许多人所关心的“负利率”问题,易纲回应说,实际利率水平要放到中长期的时间段来看。目前中国一年期存款利率是3%,贷款利率也有6%以上,相比其他国家的低利率或者零利率,这个利率水平是“很舒服”的。“利率太高会引来热钱。”
对易纲的这段话,笔者有三点不同意见。一,目前中国的存贷差高达3%,在世界上是很高的。公众承担的是“负利率”,企业承担的是高融资成本,都不“舒服”。真正“舒服”的是银行。二,啥叫“中长期看”?公众对负利率和高物价已经差不多容忍2年了,不会让公众中长期容忍10年、20年吧?三,关于“利率太高会引来热钱”问题。回顾央行的调控手段,“重数量型工具轻价格型工具”是其显著特点,即喜欢运用存款准备金率,而不太喜欢用利率工具,背后的重大考量就是热钱问题。笔者始终认为,央行对热钱的担心有些过重了。想想看,每次加息0.25%,3次加息一共才提高利率0.75%,对热钱有多大的吸引力?热钱真正感兴趣的不是那点可怜的息差,而是通货膨胀下的资产价格上涨,后者才是真正有油水的一块。因担心热钱进入国内吃息差而顽固地维持负利率,从而使通胀难以控制,这是图小便宜吃大亏。
当然,干什么吆喝什么,易纲先生身为国家外汇局局长,重视热钱也是应该的,但央行在选择调控工具的时候,也应该综合考虑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长期的负利率已经大大侵蚀了民众的财富,民众很不“舒服”,这一点必须纳入政策考虑的范围。
那么现在的利率究竟处于什么水平呢?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壮汉一次能吃4个馒头,那么前3次加息就是吃了3个馒头,现在还差1个馒头(再加息1次)。
说还需要加息,是因为通货膨胀的因素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消除。前3次加息,主要消化了国内4万亿元刺激和美国“量化宽松”后果;再次加息,需要消化“日本版量化宽松”和利比亚动荡可能造成的石油价格上涨。前几天笔者到市场买菜,菜价仍然死贵,估计3月份CPI数据很难下降。在物价想降未降的敏感时刻,调控稍一松手,通胀就会反弹,更难治理。
说大概只需要1次加息,是因为PMI在下降,2月份CPI与1月份持平,物价上涨势头有终结的征兆;特别是,前些天央行和海关发布的报告中,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额都在下降,“靠消费增长弥补调控造成的下降”愿望有落空的风险。如果投资和出口下降,而消费没有“如约上涨”,经济就有大幅下滑的风险。这样的事情我们不是没干过。
所以,再加1次看看,似乎是当前最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