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利华大中华区副总裁曾锡文向新华社记者确认,下个月多家日化用品公司产品价格将上调10%左右。曾锡文称,并不存在日化用品公司联合涨价一说,日化用品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消费者选择范围非常广泛,没有价格优势意味着将失去市场。
日化用品涨价一事,来得突然,也显得蹊跷。古怪之一,就是初始消息既有预告,也有结论:日化用品将涨价,且“多个品牌的洗涤用品价格已经上涨”。但据媒体报道,截止到昨天为止,许多超市并未接到涨价通知,一些大超市里的日化用品,特别是嚷嚷涨价最响亮的产品,依旧在打折促销,丝毫看不出涨价的预兆。你利润薄,成本高,干吗还促销啊?还不是因为卖得慢?
古怪之二,是网民和舆论,几乎异口同声地指责几个大品牌搞价格垄断联盟,涨价是串通好的。但联合利华的高管却矢口否认。他当然不能承认,承认联合涨价,就等于承认了触及反垄断法,谁会给自己脑袋上扣违法的帽子?
说这些事情古怪,是因为它们不合逻辑。“已经涨价”基本没有事实根据,向媒介吹风,其心叵测。其实,这件事情从一开始起,就有营销炒作、鼓动抢购的味道。只可惜,这个策划生不逢时,正赶上抢盐潮结束,消费者一时半会儿不会再抢了,没人响应。
至于是否有联盟,这个事情明摆着。大家都承认日化产品存在几大品牌竞争,在竞争的环境中,谁先涨价谁倒霉,如果要涨,就必须形成价格联盟。一方面要集体涨价,另一方面否认价格联盟的存在,难道是碰巧了?几家都在这时候惦记涨价,而且涨幅都一样?这就不仅仅是想多赚钱了,而是公然蔑视消费者的智商。
低估别人的智商,大多因为自己的智商不够。想一想,化妆品浴液洗发水什么的,一家三口一起用,一瓶也得用上一两个月,而它们保质期又有限,本身价格已经不低,怎么会引发抢购?至于洗衣粉洗涤灵之类,不全是外资品牌的天下,又怎么能得出外资涨价,导致“本土日化企业连锁反应”的结论?其实事情很可能相反,如果外资大品牌涨价,备受挤压的本土品牌,很有可能会逐步收复失地,抢占市场。至于又预言多家产品价格上调,又说没有价格优势会失去市场,还否认价格联盟,就纯属逻辑混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了。
竞争就是竞争,市场就是市场。日化用品不是食物,不可能引起恐慌。其实这事非常简单,下月见分晓。要是没涨价,肯定就是恶意炒作,但没成功。要是涨价,肯定就是价格联盟存在,涉嫌垄断。对消费者而言,谁涨价就臊着谁,不买。常去超市的人都知道,日化用品,总有打折促销,不促销几乎走不动。等上几天,没人响应,慌的就是他们自己,联盟也就崩溃了。
本报评论员 程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