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事件处置请给公众信心
相关媒体报道了南京市建邺区兴旺屠宰场内宰杀含有“瘦肉精”的“问题猪”后,南京市纪委、监察局责成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19日,建邺区纪委、监察局对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岳某等3名涉案人员提出行政撤职的监察建议,由相关部门根据干部管理权限予以办理;对沙洲街道办事处畜牧兽医站负责人王某,由其主管部门沙洲街道农办予以清退。(据《京华时报》3月21日)
这起食品安全事件,有两点特别令人不解:一是双汇这样的著名企业,竟然会使用瘦肉精——以此推论,超级巨头都敢用,那中小企业、小作坊呢?这样的设想让人绝望。二是看似严格的生猪检疫,这回出了这么大的丑,似乎还找不到补救的办法。因为连农业部的官员都承认了,每年要检6亿头猪,“只要是抽检自然会有漏洞”。
不论主管部门如何强调监管程序之严密,但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经足以证明,在某些地方,这看似严密的程序实际上形同虚设。仅以抽检来说,抽检本身当然具有科学性,而且全检也不现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在程序的设计上,还必须有对于程序本身瑕疵的补救。比如样本的提取,比如防止这一环节成为寻租者的乐土,要堵的漏多了去了。程序效率的最大化需要制度的刚性来保障。
卷入瘦肉精事件的企业与责任人员,从披露的情况来看,相当程度的关涉者存在主观恶意。食品安全管制宜施重典,这几乎是公众的共同心声。一些企业和个人之所以敢于公然漠视国民健康,恶意使用有害物质,当然和道德沦丧有关。但是,违法成本不高,无疑是违法者敢于公然冒险的重要原因。对于食品安全事件制造者,必须始终保持严刑峻法的一贯高压。
知名大企业出事了,理所当然成了地方危机事件。因此,对于瘦肉精事件来说,地方政府的表现值得关注。而且,我们也看到,对于此次事件的处理,本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态势。如果不是央视曝光,如果不是高层督办,瘦肉精这样的行业黑幕何时揭开?事实上,在许多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一些地方政府往往把处置弄成了公关。涉及地方利税大户的事件,处置力度不能不让人生疑。毕竟,在GDP压力之下,企业和所在地政府是同在一条船上的。公众利益与GDP诉求的PK,考验着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当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最让公众纳闷的或许就是:我们似乎总是在做着亡羊补牢的活,为什么就不能将羊圈扎得牢一点?以致食品安全屡屡陷入吸取重大教训的怪圈之中。如果将监管比喻为一张网,那这网打补丁太多了,是不是它本身就已不够结实?撤了几个人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瘦肉精事件的处置,给公众以信心,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按下葫芦浮起瓢的食品安全事件,这些年已经将公众弄得很惶然了。
作者:陈守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