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01日 08:4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慈善本是个温情脉脉的词,你很难想象这个以“爱”和“善”为内核的词,会被加上一个“暴力”的前缀。“暴力慈善”应该是个多么别扭的词儿啊,而有着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先生,日前真就和这个很是拗口的生造词绑在一起了。
陈光标近日应邀参加了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首期中国基金会领导人高级研修班”,与40多位来自各地的著名基金会秘书长展开对话。此前行善时,陈光标和受灾群众一起手举捐款合影,曾遭质疑。陈光标说希望工程发起人徐永光将其类似的高调行为称为“暴力慈善”。陈光标认为,中国就需要这样的“暴力慈善”,来推动整个社会的慈善进步,社会对此有争议,有讨论,是好事。
因为高调,所以争议,因为有争议,所以有关注。或许陈光标所言的以“暴力慈善”助推社会整体慈善的进步,要义就在这里。只是,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确实不同,背负“首善”之誉,陈先生的高调行善却遭遇指责自然很郁闷――“我不知道我要怎么做大家才满意,我不怕任何人质疑,我心里的承受力是无限的。”
只是,并非每个人都有这份恬淡之心。受助者的心理和承受力,确实也需要行善者充分考虑和尊重。“暴力”总是不好的,哪怕对慈善而言。之所以引起争议,得了“暴力”之名,就说明受助者以及社会大众的接受心理,与捐助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说高调行善是炫富和作秀,或许也有失公允。以常理而言,假如没有悲悯之心和向善之意,应该没有人愿意花那么多“冤枉钱”,只为了一张可能招致质疑的合影和一个“首善”的名号。
我愿意相信,那些引起莫大争议的慈善行为,就是为了以高调换来关注,以关注效应凝聚慈善前进的动力。单从理论上讲,这是完全讲得通的。特别是在一个慈善文化还亟待发育,制度构建还亟须完善的具体慈善语境里,任何对慈善的关注,任何慈善话题的发酵,都非完全无意义的。
而这就需要有人身体力行,做推动社会慈善的先锋队――哪怕是以带有鲜明个人性格烙印的颇具争议的方式。说到这一点,还有一个很有个性的慈善家应该被我们牢记――他就是亿万富豪、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曹德旺曾捐出了一笔条件苛刻的捐款:要在半年内将2亿元善款发放到近10万农户手中,且差错率不超过1%,管理费不超过善款的3%,远低于“管理费10%”的“行规”。
对这笔“史上最苛刻的善款”,舆论好评如潮。其实,这里的“苛刻”和陈光标的“高调”,同属个体化慈善努力,皆是率身垂范,欲以个人努力推动中国慈善的行为,只是致力维度不同而已。
但是,个体努力终究有限,只有完善慈善体制,培育慈善文化,才有望迎来全民慈善的曙光。任何人都有条件从事慈善活动,因为慈善更是一种内在良知的萌动、外化,金钱投入往往反而是“附带”的。曹德旺、陈光标等有钱人对于慈善的真正贡献,应该不止于财力和那些闪光的捐赠数字,更在于其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慈善的能力和质素。
相信置身这样的健康慈善环境中,“慈善”和“暴力”才会再无瓜葛,社会聚焦慈善,不会再因戏剧性的捐赠新闻,而是每人心中内化的向善和济困的冲动。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