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08日 01:58 来源:新京报
评论
在调控进入第二季度时,有楼市“风向标”之称的北京春季房展会昨日拉开帷幕,现场场景折射出调控下市场需求的多元化的现象。
房展会第一天,现场业内人士、售楼员多于购房人,销售人员努力拉客吆喝,吸引当下有限的“房票”;一些每次都参展推盘的大企业此次缺席,不少品牌房企如远洋、万达等此次主推的是分别在天津和长白山的外埠项目;而国外参展楼盘比上次翻倍,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项目吸引了大批购房人咨询。
严厉的第三轮调控之下,市场挤出的需求,正如缺乏渠道的溪水一样流向各方。
限购政策,使得具有购买能力、购买意愿的“房票”成为定量,僵持之下,开发商推盘意愿不明朗。据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一季度,北京商品房住宅项目供应缩水,上市的项目仅为24个,供应的住宅项目为5884套,仅相当于去年同期的24.3%。此外,很多北京的市场需求被挤向周边或者外埠,企业在房展会上大力推广外埠项目也是引导需求的表现。而一直不冷不热的海外房产项目似乎在调控后更受青睐,一处在英国较核心区域的40平米房产总价200万,仅相当于在北京郊区购买一处两居或小三居的价格。
调控后的市场变化也折射在“春展”上。一批意愿购房人由于资格问题被暂时淘汰,面对调控等待效果的人也不在少数。而挤向外埠市场乃至海外市场的购房人虽然在市场考察,但是思路也较为模糊,由于与居住在京的初衷相悖,举棋难定。由此看来,调控希望达到的使得市场归为理性的目标似乎还处于初级阶段。
眼下,多项叠加政策出台,但是仍遗留了平衡供求关系的盲区。众多夹心层所需要的普通商品房供不应求,环比2011年1月1日的期房住宅71481套,经过3个多月的市场成交,目前北京期房住宅已经减少了超1万套。一季度住宅库存从1月18日跌下10万套大关后,连续徘徊10万套以下,期房住宅更是达到了2010年7月以来连续8个月的最低点。无法买房和无合适房子可选,使得很多购房人心理焦虑,而购买意向向外伸展,似乎可以结构性、暂时性平抑成交均价,但背后隐藏着供求不平,房价报复性增长隐患较大。
北京土地供应目前已经陆续开闸,缓解供求压力。但是从去年调控之下的土地市场来看,节奏并不平稳。自去年4月调控后,土地市场一直相对沉寂,年底的供应大潮中开发商才出手抢地,这使得今年形成供应的纯新盘最快也要在下半年入市。合理房价的控制,本原应从供求关系入手,在保证供应总量的同时,每季度推地平均,使供应节奏平均,也不失为一种微调手段。
无论何时,购房人有房可看,有房可买,才可以促成平衡而理性的市场,从而回归理性的房价。
□张晓蕊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