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12日 14:19 来源:上海金融报
3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将于本周陆续出炉,根据此前机构和专家的预测,3月份CPI同比涨幅或将达到5%以上,而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进出口统计数据也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贸易逆差10.2亿美元,这是6年来中国首次出现季度贸易逆差,而去年同期实现贸易顺差139.1亿美元。这些数据都显示出,未来我国面临的通胀形势依然比较严峻。 在通胀高企的环境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成本自然难免受到冲击,这让不少老百姓感到手中的购物袋越来越沉重。令人欣慰的是,国家有关部门对于控制通胀、保障民生的态度一如既往地坚决。根据去年11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十六条”中所提出的“必要时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在部分行业露出串通涨价苗头的第一时间,国家发改委就通过约谈等形式,要求相关企业稳定价格。
早在去年底,发改委就约谈了中粮、益海嘉里、中纺和九三粮油等四家食用油巨头,要求其生产的小包装食用油4个月内不得涨价。随后,发改委又召集古船面粉、五得利面粉、利达面粉等大型粮企座谈,要求这些企业在今年两会前稳定价格。而在今年3月,针对联合利华等日化企业和顶新等方便面企业可能涨价的情况,发改委也迅速作出反应,约谈了相关企业。此次约谈后,康师傅、联合利华紧急刹车,暂缓涨价。随后,发改委约谈了酒业协会及部分酒企,并对成本变化不大但价格轮番上涨的白酒行业在当前形势下不妥当的定价行为提出了批评。而根据媒体报道,近期发改委价格司又会同发改委经贸司、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约请包括全国工商联合会等17家行业协会负责人,要求各行业协会和企业配合政府做好稳定价格的工作。
如此密集的约谈,彰显了国家有关部门稳定物价的决心。其实,除了约谈之外,国家还采取了诸多稳定物价的措施,以近期成品油价格调整为例,根据现行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3月中下旬成品油调价“窗口”就已经开启,而为了最大程度地缓解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减轻用油行业成本增支压力,国家进一步压缩成品油价格调整幅度,加大了企业自行消化的比例,并适当推迟了调价时间。而针对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国家也通过增大粮食产量、降低流通环节成本、打击投机等等方法,稳定价格。
当然,我们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企业,特别是中游企业在成本和销售两端将同时受到挤压,部分企业已经处于亏损经营的状态之中,如果这种情况持续过长时间,对于企业的生存乃至我国经济整体的平稳运行都是不利的。因此,如何平衡控制物价水平和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未来应该适时地出台一些后续财税支持政策,以保护企业的正常经营利益。
众所周知,稳定物价水平是2011年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是防通胀和稳增长;今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也把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而温总理近日在浙江就经济运行情况进行调研时,更是再次强调,稳定物价总水平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我们相信,政府有大智慧能够处理好抗击通胀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而我们更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家一系列稳定物价措施的出台,今年的物价水平一定能够控制在一个相对稳定合理的范围之内。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