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12日 16:00 来源:财经网
【《财经》综合报道】 财政部网站4月12日发布财政部副部长李勇的署名文章《开创“十二五”时期财政金融工作新局面》,对中国经济今年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进行了剖析。李勇在文中认为,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可能难有大的作为;“量化宽松”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可能会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系统性风险。
李勇在文中表示,美国试图用“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但可能难有大的作为。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财政赤字屡创新高,扩大财政刺激政策空间有限,同时,共和党在中期选举后掌控了众议院,反对政府进一步扩大赤字,因此,美国政府只能依靠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复苏。2010年11月,美联储宣布将新增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拉开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序幕。但从美国实施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来看,由于美国已有陷入“流动性陷阱”的可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促进生产和投资方面难有大的作为。
李勇说,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可能会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系统性风险。如上所述,如果“量化宽松”在刺激经济上作用轻微,就必然有其他原因让美联储甘愿冒着远期通胀预期加剧的风险,决定重启“量化宽松”。事实上,“量化宽松”将会增大美元贬值压力,从而刺激出口增长,在目前美国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大背景下,这或许才是其重启“量化宽松”的主要目的。因此,美国重启“量化宽松”政策一出,就立即引起德国、俄罗斯等众多国家的担忧和不满,批评美国干预汇率、“以邻为壑”。除此之外,更多的国家是对全球流动性泛滥表示担忧。因为美国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发行国,它的货币政策直接影响全球流动性状况,如果它不承担起维护全球流动性平稳增长的责任,就会给全球经济带来系统性风险。特别是目前世界各国经济复苏基础都较为脆弱,美国实施“量化宽松”政策的负面溢出效应将会客观上阻碍各国的复苏进程。
李勇认为,美国经济复苏缓慢而脆弱,增长动力不足是最大隐忧。总体来看,美国经济已经处于复苏轨道,但数月来经济数据总是喜忧参半,显示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和复苏进程的长期性。特别是高失业率和通缩风险始终困扰美国经济,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失业率始终在9.5—10%的高位徘徊,而且大量的失业都是结构性的,短期内难以消除,产能闲置等因素也使美国的通胀率一路走低,这些最终都将影响企业信心、居民消费和信贷,给经济复苏带来下行风险。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一是旧的经济增长动力短期内难以重振。房地产和金融业曾经是美国的两大支柱产业,但目前,金融业的次贷风险仍未充分暴露;受止赎风潮的影响,美国房地产市场也持续低迷,预计几年内都难以恢复。二是短期内难以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从目前的情况看,低碳、新能源以及物联网等被美国政府寄予厚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短期内还无法成为支撑美国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