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胡舒立:日本地震不改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大趋势

2011年04月25日 15:10 来源:《东方企业家》杂志

  文:胡舒立  

  此次地震会令日本经济在未来数年更加步履艰难,对国际经济也会造成短期冲击,但是,它不会改变全球经济走出金融危机阴影、逐渐复苏的大趋势。

  震后,日本政府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流动性注入和资产购买计划。日本央行连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截至3月17日,总规模已达51.8万亿日元。在既有35万亿日元资产购买计划外,新增5万亿日元。

  不过,注入流动性只是稳定金融市场的应急措施,对刺激经济并无直接作用。接近零的利率水平意味着日本央行在利率政策上并无操作空间。但是央行购买金融资产而放出基础货币,属于刺激性货币政策措施,当然也有金融稳定的作用。今后,资产收购可能进一步加码,以体现货币和财政扩张相配合的政策意图。此举也引发了“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担忧。然而,灾后重建需要巨额资金,日本政府别无选择。

  那么,日本财政赤字和高额债务会否引发危机呢?债务问题折射日本经济结构性难题,解决起来殊为不易,但目前看,引发危机的可能性不大。日本的政府债务大多是内债,只要央行配合,国内债权人对政府存有信心,债务就可以一直滚动下去;而且,企业和居民拥有大量资产特别是海外资产,整个国家并无破产之忧,日本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净债权国之一。震后资本回流,日元走强,也表明日元信用依然没有问题。

  本次地震波及的地区在日本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较小,不过,经济损失有可能超过阪神大地震。全球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厂福岛核电站关闭并出现核泄漏,邻近区域的工厂也受到影响,汽车、光学仪器、芯片、电子产品和部分钢铁企业生产将受到影响。

  短期内,日本的高端制造业出口将遭受打击,包括机械和交通运输产品在内的出口产品生产受到影响,这将波及亚洲国家相关产品的进口。日本震后重建工作尚需时日,以日本为最终出口地的亚洲国家,也将面临出口锐减的窘境。

  对亚洲国家来说,日本地震的短期影响尤为直接,可能持续数月。因此,亚洲国家可能被迫暂缓货币紧缩政策进程。尽管未来通胀仍随时可能反弹,但是,对本国经常账户的监测和评估将被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如果商品价格也暂时企稳,通胀压力暂显平缓,亚洲各国货币当局可能选择暂时观望。

  不过,灾后重建创造巨大的需求,从而支撑日本GDP。市场估计,财政刺激计划或达10万亿日元。日本本土的进口需求在下半年将跃升,亚洲经济体的出口也将强劲反弹。短期内日元强势和日本出口锐减,也将帮助那些拥有高端制造业的亚洲国家获得更强的出口竞争力。

  中日一衣带水,关系密切而微妙。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日本在华投资的加工贸易企业将首当其冲,原料或关键零部件采购依赖日本的企业也将遭受直接影响。不过,“任何影响都是暂时的。”(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语)不容忽视的是,此次日本核事故对中国的能源政策将形成持久影响,3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已透露明确信息。

  历史表明,灾害的经济影响倾向于被高估。如果不与经济下行周期相叠加,不与结构性矛盾爆发相激荡,灾害将只是一个事件。但愿此次日本强震不是例外。

  [作者授权本刊刊载  文字摘自财新网]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