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24日举行百年校庆。在这之前,学校公布了一组“傲人”的统计数据,表明自身跻身世界一流——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公布的2000年至2010年论文发表及引用数据,清华大学有9个学科进入了世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
其中,“材料、计算机和工程学科的SCI论文发表数分别排在第2、第3和第4位,论文引用数分别排在第9、第51和第17位”,说明这些学科在论文发表方面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说的全是清华的科研,更确切地说,指的是论文数。而众所周知的是,我国的科技论文数早在2007年时就达到世界第一,如果按照清华的逻辑,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已经全球第一了呢?事实是,论文数并不能代表科技竞争力,而且,上述我国研究人员发表的论文,平均引用率在国际上位列倒数,有相当数量的论文,是零引用率,亦即是毫无学术价值的“垃圾论文”。论文数撑不起一流大学,反过来,注水的数量还有可能将一流大学的建设引入歧途。
在清华百年校庆上,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教育。这是很有深意的,明确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学术研究是为人才培养服务的。近年来,包括清华在内的国内大学,在这一方面有了一些探索,但从已经推出的措施看,还很难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来。比如,清华在百年校庆前夕,启动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旨在打造诺奖获得者。但从人才的培养规律分析,哪有诺奖获得者是靠计划打造出来的呢?
迈上新百年征程的清华,应该回归大学的本质,即以培养一流人才为使命。为此,必须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营造人才自由成长的环境。从清华和国内其他大学的现实教育问题看,缺乏现代大学制度,没有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的基本制度环境,是制约学校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水平难以持续提高的重要原因。对此,温家宝总理指出,“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 ”如何让大学回到教育为本与学术为本的轨道上来,这是清华大学,以及所有大学未来办学的努力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