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26日 11:57 来源:证券时报
近期,全国各地蔬菜价格普遍下跌。在山东、江浙、上海一带,卷心菜、大白菜的价格甚至跌破农民种菜的成本,由此引发菜农自杀或菜贩大量毁弃蔬菜等悲情事件。
对此,商务部前天紧急部署对策,稳定蔬菜市场,帮菜农寻找销路。其中包括组织指导大型连锁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企业直接采购蔬菜,优先销售滞销蔬菜。
又见“多收了三五斗”,又见政府有关部门“亡羊补牢”。面对这两类本质上是“旧闻”的新闻时,任何有识之士都难免扼腕长叹!此番“菜贱伤农”的原因何在?简要分析一下,便可归纳出“气候异常变化”、“菜农跟风种植对赌市场供求失败”、“物流环节猫腻太多”、“小农经营模式不能抵御市场风险”、“日本核辐射恐慌抑制蔬菜需求”等因素。其中,除了“日本核辐射恐慌抑制蔬菜需求”这一特殊的偶发因素外,其他几项都是司空见惯的老面孔,盘坐在“菜贱伤农”解释席位上已有多年。正所谓“有其因必有其果”,固有的原因既然年年如是,相应的结果自然是一次次从头再来。
这次大范围的“菜贱伤农”事件,发生在中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山东、江浙、上海等地,连这些地区的菜农都在变幻难测的市场面前不堪一击,其他地区的菜农的生存状况则可想而知。尤为悲剧的竟是,一方面是菜农手头的卷心菜低到每斤0.1元出售,甚至烂在田间地头无人收购,一方面是城市居民面对每斤1.5元的卷心菜直呼太贵而舍不得买,而处在收购与销售终端之间的一些菜贩,也因为不堪卷心菜积压之苦,将几百万斤库存卷心菜碾碎并扔到水沟。
面对这种多败俱伤的结果,菜农和菜贩固然需要反省,但是最需要反省的是政府。菜农的经营模式为何依旧如此分散?从菜地到菜市场,物流成本为何如此之高?稳定农产品价格的收储政策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在蔬菜生产——流通——销售这一流程上是否履行了疏通经脉之责?
应该说,针对此次“菜贱伤农”事件,商务部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望发挥积极作用。但问题是这些平时就可以采取的措施,为什么要等到恶性事件发生时才紧急出手?这种危机公关式的动员手段,为何不能未雨绸缪地落实为日常的制度?
去年,“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联袂登台,将农产品市场搅得异常火爆,其时蔬菜价格也搭车涨价,让广大消费者叫苦不迭。不过,从媒体调查的情况看,众多菜农从此次农产品价格上涨中获得的好处并不多,蔬菜涨价的绝大部分收益,被雁过拔毛的物流环节和菜市场租赁主管部门集体瓜分。此次蔬菜涨价带来的有限增收,激发了菜农们对今年蔬菜的种植热情,导致蔬菜种植面积大增,结果市场给了菜农们当头一棒:菜农去年的收益,远远抵不上今年的亏损。这种菜贵菜贱都伤民现象,已经在我国轮回发生了多次,它不仅挫伤了菜农的积极性,也暴露了政府施政方针的顽疾:对农业的扶持与改良,政府更多的是停留在喊口号和做表面文章上。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国企改革攻坚战捷报频传,资本市场发展日新月异,房地产行业富豪云集、高科技产业遍地开花,城市化进程势不可挡……然而,在农业领域,改革开放收获的成绩单却显得不够亮丽,小农经营模式的普遍存在、城乡差距的持续扩大等现象就是明证,屡屡上演的“菜贱伤农”事件,更是为此类明证增添了悲情的注解。同是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为何国有企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行业、高科技产业受惠良多,而戴着“小农经济”帽子的农业却相对被冷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政府有关部门染上了“媚富病”,把绝大多数精力和财力用在那些见效快、来钱猛的行业和人群上。
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各级地方政府大兴圈地运动,蚕食城市周边的农田菜地,将菜农驱逐到异地他乡,甚至迫使农民更换职业,另谋生路。地方政府的这种做法,打着城市化的幌子向开发商献媚,却无一例外地降低了城市本地的蔬菜自给率,人为地拉长了蔬菜的供应链条,加大了蔬菜的物流成本,其结果是种菜的菜农和买菜的市民都利益受损。
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考量,将寸土寸金的有限的城市土地用于房地产或CBD区开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各级地方政府在做出这种决策的时候,往往是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协调机制,都想建CBD区,而不想承接其他城市的农业转移,结果是繁华的高楼你有我有全都有,蔬菜供应你难我难他也难。比拼媚富和崇拜GDP(国内生产总值)后果就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性被无限虚化,推动农业集约经营、帮菜农寻找销路这些在政府看来带有献爱心色彩的工作,更是容易被抛诸脑后。
中国政府从来不缺解决问题的智慧,但时常有选择性地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对于菜贵菜贱都伤民的问题,政府只要真正从民生着眼,从长远发展考量,就一定能够标本兼治。从国家此前公布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十二五规划以及商务部刚刚出台的稳定蔬菜市场的应急措施中,已然可以寻找到根治菜贵菜贱都伤民这一难题的良方。关键在于,政府必须下定决心,拿执政媚富病开刀!苟如是,不仅是菜农之幸,也是民生之幸、国家之幸!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