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郑强胜:陈光标善举为什么得不到赞许

2011年04月26日 16:05 来源:南方报网

  郑强胜

  在中国,人们对心怀善事的人从内心里是感激的,这就是为什么在过去人们对施舍穷人的乡绅、财主称呼为“大善人”的缘故。

  “大善人”就是好人,好在什么地方?当乡邻遇到灾荒时或施舍家财帮乡民度过灾年,或减免租税帮乡邻度过荒年困境,或散去家财建立乡校、设立义仓,或掏钱为乡邻修桥铺路,等等,就是这些有钱人拿出若干家财做一些好事、善事。

  尽管历史上“大善人”不少,但作为社会慈善事业,在中国并不普及,所谓的“大善人”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还是把钱财看得很重,散尽家财举善事,几乎没有,相反很多人把钱财看得很重,宁愿供其子孙挥霍,也不愿施舍给有困难的人,不愿意施舍给需要帮助的人。正是因为中国社会缺乏大行善事的人,因此某个地方出现一两个“大善人”,人们就会不惜笔墨为其歌功颂德。

  然而中国社会需要善人,社会的不平等和贫富不均,需要有爱心的人出来关心、关爱弱者、贫者,这是人性的发现,也是一个健康社会必不可少的道德关爱。

  当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家们日思夜想如何挣钱、如何享受的时候,有一个企业家走在他们的前头,开始大行善事,哪一个地方遭灾,就会出现他的身影,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要么是物质支持,要么是钱财支持。他的一次次善举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也为他赢得了不少的美誉,这个人就是大慈善家陈光标。

  尽管陈光标的胸前挂满了各种耀眼的奖章,各种各样的表彰会也少不了他的身影,在中国所有的慈善家里他的出镜率是最高的,然而关于他的是是非非也不少。

  “大善人”陈光标的善举本应得到人们的敬重,为什么还会受到如此多的非议?

  人们非议陈光标不在于陈光标的善举,善事本事无可厚非,问题就在于陈光标善举的方式。从心理学上讲,救助者和被救助者处在极不平等的地位,一个高高在上,一个困顿卑微,在这个时候施舍者应该最大限度降低身份,以平等的身份和纯粹的爱心让被救助者接受救助而没有心理负担。但陈光标显然没有好好的研究被救助者的心理,尽管在大灾大难面前他总是冲锋在前,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个慈善家的善心,但他的做事方式让人无法接受,汶川地震,陈光标在第一个春节看望灾民,给灾民发红包,堆得像小山的人民币在荧光灯的闪闪下,发给了灾民。灾民领到了钱,但心里却不觉得舒坦,就像一个乞丐从行人的不屑中检到了一两枚硬币一样。

  但陈光标忽略了这一点,以至于他再次故伎重演到台湾给灾民发钱的时候,遭到了人们的抵制。陈光标不理解,很多人也不理解,我救济你还落个不是,伤心落泪自然不免。

  陈光标的伤心和社会上的非议,其实给我们这个社会提出了一个问题,慈善该如何做,做什么?当一个家庭、一个人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单个的救助、资助送个红包可以感动人,当一个群体遇到困难时,再采取这样的方式或许就解决不了问题。慈善不是仅仅发钱,要了解受难者的具体情况。在中国还有很多的蔡善家,他们做的工作丝毫不亚于陈光标,然而却没有陈光标耀眼的光环,但并不影响人家的爱心。

  慈善是自我的行动,不需要媒体的跟踪,也不需要奖章奖励。尽管陈光标受到非议,受到委屈,甚至受到伤害,但我们还是要为陈光标的爱心鼓掌,如果陈光标能转换做善事的方式,他的伟大依旧受到人们的尊重。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