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车展:欲望的展览地

2011年04月27日 06:58 来源:东方早报

  有个同学是宅男,最近问我借单反相机,说去车展不带相机是最大的遗憾。

  孟隋 

  有个同学是宅男,最近问我借单反相机,说去车展不带相机是最大的遗憾。我知道他生活过得并不算好,别说买车了,就是买个车轱辘都够呛。像这样“打酱油”的观众,可能在车展观众中为数不少。与其说车展是一个展览之地,不如说是一个幻想之地,甚至能让宅男做白日梦。

  车展必不可少的是车模,因为车模能通过动作和POSE给汽车增加所谓的内涵气质。进入后工业社会以后,商品由注重对生理需求的满足发展到了注重心理满足。商品不仅要有“使用价值”,还要有“展示价值”,即能体现出消费者的趣味、情调、内涵,甚至社会身份。想尽办法让人们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东西,这是所有现代商场的奥秘。商场通过给消费者“造幻”来做到这一点,让你购买商品的时候,同时购买到附加在商品上的“气质”、“品位”、“优雅”、“富足”、“尊贵”。

  这让我想起柏拉图《会饮篇》中的一个小故事:一个美少年迷恋上了苏格拉底,认为苏格拉底身上有一种无人拥有的珍宝,“那么美妙无比、神奇透顶”,就像森林之神肚子内的Agalma(神像)。但苏格拉底自己却完全不知道身上有什么Agalma,更无法给出它。Agalma也许根本就不存在,完全是美少年的想象之物,它只是表示一种匮乏,即美少年的欲望。苏格拉底没有它,美少年也没有它,它却满足了美少年的幻想。消费者在商场里获得的“优雅”、“格调”、“尊贵”等等,也是一种Agalma,是商场“造幻”机制诱发出的想象之物,商场没额外给予消费者什么,消费者却用Agalma满足了自己,误以为这是商品特有的奇迹。从此,你喜欢逛商场,而且一逛商场就喜欢花钱,你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你却这么做了。

  车展就是另一种变异的商场,打酱油的观众走进去只是起到众星捧月的作用。他们的欲望被释放出来,扣留在原地,被做成“牺牲”奉献给所谓汽车的“品牌价值”。他们把品牌围观出来了、围观强大了,但最终的消费者却不是他们。他们欲望别人的欲望,别人的欲望却又以他们的欲望为基础。

  那么打酱油的观众没有得到满足吗?也满足了。因为欲望不会因为被分享而减少,而是相反,欲望被分享得越多、被其他人认可度越高,就越牢不可破。打酱油的观众不但不是车展的累赘,反而是车展所必需的人群。

  同时,车模现象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那就是车模总是美女居多。这只能说明消费主义至今仍遵循着男权逻辑。好莱坞大片就很能说明问题,英雄大多数是男人,如果007变成女人,那么香车美人将情何以堪!商家主要是从男性欲望来塑造商品形象,而且汽车的稳固、理性、速度根本就是男性气质的象征,美女和汽车站在一起最能体现出消费主义的色情之维。从这个意义上说,车展就是詹姆斯·邦德降临在现实世界中的“阿凡达”。

  讲到这里,就明白了宅男为什么要找我借相机,为什么会说“去车展不带相机是最大的遗憾”,因为相机代表了男性欲望的凝视,而且他觉得只有相机才能将此时此刻的欲望捕获、定格。然而我觉得,恐怕在拍照的那一瞬间,他捕获不到什么,相反他会被欲望捕获,从此为消费主义所奴役。(作者系媒体人士)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