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28日 09:43 来源:齐鲁晚报
从原则上讲,改革是好事,但是也要提防“歪嘴和尚”来念经。据新华社报道,安徽省电力公司就硬生生地把“公车改革”这本好经念歪了,最终以改革之名行谋私之实。
根据安徽电力已经执行的车改方案,公司为全系统约300名副处级以上干部配备公务自驾车,一切车辆手续及费用由公司负责。为掩人耳目,他们还采取了一种变通的办法,先由下属一家公司购买车辆,办理好全部手续后再租赁给省公司,最后由省公司把车分配给副处以上干部。且不论这种“戏法”能否瞒得住公众,内部职工就受不了其中的猫腻,改来改去竟然把公车变成了领导干部们的私家车,而且还要用公款养着。
提起“三公消费”,民众早有怨言,尤其是“公车私用”耗费国帑,开销惊人。从中央到地方,都已把推动公车改革提上了日程。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11年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一些地方也有公车“零增长”的说法。公车改革可谓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
安徽电力出手不算晚,早在两年前就发布了车辆管理办法规定,看似主动改革,其实却是抢先瓜分。公车当然是用来满足公务需求的,而安徽电力的公车却是根据行政级别的高低,“排排坐,分果果”,有多少副处以上干部就配置多少车辆。权力和级别成为决定公车分配的主导因素。公司不仅把保险等所有手续办好,而且车辆使用中的交通事故、年审等,都由公司统一办理,无微不至的服务自然也产生了高额的损耗补偿费和惊人的保险费。这种车改方案,既谈不上节约,又谈不上公平,无怪乎内部职工愤愤不平。
以改革为突破口,中国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某些领域仍然存在着滞后,一些体制和机制上的落后越来越成为发展的负作用力。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也进入了攻坚阶段,如何破解既得利益的阻碍可能是最大难题。不可否认,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阶层出现利益分化,不同的利益集团对于改革有了不同的态度。一些既得利益者试图把到手的利益固化甚至扩大,而不顾社会的进步和公平。即便是在一些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也有了很大的差距,无论是收入分配,还是福利保障,管理层高高在上好处捞尽,这在安徽电力的车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表示反对公车改革,相反还主动“改革”,但是他们会利用手中的权力让改革走岔道,或者干脆就南辕北辙。
这场闹剧般的车改清楚地提醒我们,改革必然要调整利益格局,也必须碰触那些敏感的既得利益。寄希望于既得利益群体去主动改革不太现实,只能以外力去推动他们向前走。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和考核,必须遵循市场的规则,杜绝管理层侵蚀国有资产,就应当实现对国有企业的全民监督。在理论上,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企业有义务建立必要的信息公开制度,自觉地接受公众的监督,这比单纯依靠内部员工和上级的监督更为有效。如果没有媒体报道,安徽电力实行车改以来,究竟支出了多少费用,是节约了还是更浪费,公众恐怕是看不到答案的。
由此可见,安徽电力的车改走上岔道,问题出在内部,根源却在外面。(本报评论员 沙元森 )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