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28日 16:12 来源:《能源评论》杂志
左小蕾: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防范灾害要严格落实应急管理程序,经济发展同样不能因短期的事件而改变长远的方向。
对日本的大地震,我有两个感受。一个是我们一定要敬畏大自然,不要以为人定胜天,人类其实很渺小,所以我们不能夜郎自大;另一个是我们要敬畏科学,面对很多自然界的现象,人类的认识虽然不可能一步到位,但科学家可以将很多未知的领域向前推进,因此要尊重科学家。
防灾程序关键在落实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最近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关键在于落实》,再次强调了了执行力的重要性。 在防灾应急管理方面,尤其要严格按照应急预案的操作程序进行,以避免人为错误。 奥巴马刚就任美国总统时遇到了一件事,就是哈佛大学的一名黑人教授回家时因门锁故障想破门而入,后被警察逮捕。刚开始美国舆论认为起因是歧视黑人,奥巴马当时也说了警察“办事愚蠢”这样的话,但是经过调查以后,奥巴马发现警察没有违反任何程序,没有违法违规,他们的公务行为是执行责任,所以奥巴马公开对警察道歉。 重大灾害发生后,监管体制一定要发生作用,不能似是而非,而是要严格执行应急预案程序。此次核泄漏事故暴露了日本缺乏很好的监管体制的问题。我的理解是,灾难事故发生以后,应该根据具可操作性的安全保证机制,严格按照程序执行,必须马上判断事故属于第几级问题,明确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有条不紊地安排相关人员迅速去现场救灾。 如果说日本地震和核泄露事故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的话,我觉得就是执行落实非常不到位,这也是中国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此外,我们的问题还在于不是没有制度和程序,而是不执行、不作为、“潜规则”泛滥,而且认为现有的“潜规则”特别有道理。这样的习惯会误大事,尤其是对核电、石油石化这些事关重大、人命攸关的行业和领域而言。
对中国经济未见明显负面影响
总的来看,此次灾难对日本经济,短期内会有些不利影响,中期对经济可能是个拉动,尤其是抗震救灾、灾后重建会拉动GDP上升。对全球能源行业而言,会对国际石油价格下降和化工产品价格上升产生作用,但这个影响究竟有多大,对全球经济的拖累到底有多大?目前看还很难量化。 我们更关注的是,此次日本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到底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发生此次事故的日本与彼时金融危机发生时的美国对中国的意义不太一样。因为中国对日本是逆差国,日本经济受到损害后,对中国的出口会下降,而中国对日本的出口或许会增加。但我们必须先明确中国与日本相互贸易的具体商品种类,然后才能判断对经济产生影响的深度,目前的情况是,在商务部、海关总署、统计局的官方网站上,都查不到中国向日本出口商品的明细数据,因为没有数据论证,所以只能基于中国对日本贸易逆差的情况作出初步判断,如果顺差持续增加,逆差减少,从总量上来说会是正面影响。 可以佐证的一个常识就是,我们大量出口日本的商品是低级产品,日本出口中国的是高附加值产品。以食品为例,因为日本产量原本就比较低,现在又遭遇灾害,需求必然会上升,中国在这方面的出口可能会增加,但是要特别小心食品安全标准,毕竟日本在这方面有很强的保护措施。
转型战略不要轻易改变
另外要提防的一件事情就是,现在有些外国投资银行开始鼓吹,日本地震可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正面影响,所以中国会推迟加息,因为对日本出口会增加,中国的钢铁建材等行业会再发一笔财。 我的观点是,中国现在已经开始战略转型,不能因为日本地震而寄希望于扩大出口而停止转型步伐。国内政策不能像应对美国发生金融危机时一样,不再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又来通过放开银行信贷、增加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 有人说中国需要战略家,因为现在有太多似是而非的观点。我的建议是,中国此前既定方针的外部环境并没有因为日本大地震而发生根本的改变,这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要从战略高度冷静地看待日本灾害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根据中国自身的经济形势、国内外各方的反应,客观评价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然后确定前进的方向是否调整。目前来看,具体政策虽然可以调整,但仍然应该沿着“十二五”的既定方针推进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不要轻易改变倾向性选择,不要因为短期的事件而改变政策方向,否则将来会累积太多的问题。 这次是考验我们是否有战略家的时候了。
用新观念调整新能源战略
面对日本的核泄漏事故,我们不仅应反思核能发展,对其它清洁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的发展,同样也要转变观念,重新部署发展战略。 现在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困境就在于发展思路是本末倒置的,尤其表现在太阳能产业上。一个突出问题是,大家都知道太阳能电池在生产环节是污染的,在消费环节才是清洁的,我们的政策却没有努力研究如何培育消费市场,更多的是鼓励上产能。过多投入到制造业,就很容易形成规模膨胀、技术不过关、无法打开消费市场、产能过剩的恶性循环局面。比如我家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往往是有太阳时水热得烫手,没太阳的时候就冷得不行,给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 发展清洁能源的正确战略应该是,首先推动技术研发,再推动消费市场,最后才上规模和产能,这样就不会出现还没有启动市场就产能过剩的问题。由于新兴产业初期研发投入非常巨大,可以考虑由政府投入大头、企业配套,共同研发来推动产业发展。 新能源市场的培育需要补贴,但是政府要学会多赢的补贴方式,在这点上,美国培育太阳能市场的经验可资借鉴:白天用户不用电的时候,将太阳能发电输出到电网,晚上再由电网给用户供电,每个月根据用户输出与输入电量的情况进行一次结算,这样一来,消费者在节约能源的同时还可以赚钱,消费市场就会迅速形成。
惟有进行这样的思路调整,才能让清洁能源真正成为新兴产业。
(英大传媒集团《能源评论》杂志供稿)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