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5月03日 16:25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以“优先股”制度抗通胀
中国式通胀成因复杂,抗通胀一定要有创新思维。收紧流动性不能伤及有效产出,不能只抗通胀,不保增长。如何在控制物价,收紧流动性的时候“网开一面”,区别对待,建立“优先股”市场制度是个好办法
文/张元启 何志成
当前宏观调控的第一位任务是抗通胀。中国式通胀的成因很大程度是源于过去多年央行基础货币投放数量过大,市场“浮币”过多。
中国央行急着收回市场“多余”流动性,仅靠货币政策收紧,往往是先紧了能够创造真实GDP的生产企业。相反,长期徘徊于实体经济之外的“浮币”仍然像没头苍蝇,流窜于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成为通货膨胀率上升的隐患。
抗通胀的同时必须防滞胀,这是中国式抗通胀的最大难题:如何做到既能收回市场多余的流动性,又不伤害那些真正需要发展扩张的好企业。
允许优质企业发行“优先股”,可解决中国式通胀的诸多难题。如允许优质企业在香港发行以外币计价的“优先股”,既可以让热钱变为中国企业急需的生产建设资金,同时也可以解决人民币升值压力过大问题,还可以稳住热钱,避免热钱对中国商品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冲击这一大难题。
对生产企业来说,发行优先股可以扩大资本,减少负债率,提高融资能力,减轻资金压力。对金融企业来说,发行优先股不能流通,可以极大地减少对股市的冲击力。
中国目前负利率环境很难改变,很多存款人对风险收益率的期望值并不高,不愿意进入高风险市场,如果能够开放“优先股”市场,可以使众多有闲钱的劳动者成为“低风险股民”,既可以拿到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股息,同时又避免其盲目地追逐高风险投资市场,引发资本市场泡沫。
建立“优先股”发行市场是一个能够在宏观经济面整体趋紧的环境中实现区别对待的好办法。通过支持创新企业,支持高效率企业迅速发展,即可改变产业结构,又可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实现经济的软着陆,避免滞胀风险。
优先股的最大好处是变社会游资为固定投资,变短期炒作性资金为中长期生产型投资。因此,它是管住流动性的“资金池”,最适合抗通胀,管理流动性。
优先股的特点是可以计入企业资本金,但永远不能流通。其魅力在于对股东派发长期固定的股息红利,因此能够发行优先股的企业必须是优质企业。优先股不同于公司债,建立优先股市场并不会加大全社会融资数额,由于适合发行优先股的企业数量不大,不会增大全社会投资,增加通胀压力。
优先股是对股份制的补充和完善,建立优先股发行市场可以进一步发挥股份制改革在优化市场资源分配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优先股使得公司的股权结构具有更大的弹性和运作空间,既可以通过减少负债比率同时减少融资成本,同时可以使真正具有好项目储备的企业,能够实现阶段式跨越。
从宏观层面说,建立优先股市场既可以满足少数优质企业的融资需要,同时又不加大全社会的流动性,是治理流动性泛滥的好办法。
它最大的灵活性是存在可转换优先股与不可转换优先股之分,可转换优先股具有未来成为流通股的可能性,因此其具有短期内立即吸收社会流动性的优势。这种灵活性正好适于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宏观调控灵活性——收放自如。
优先股的法律界定通常是不可以上市流通的,是对流动性的“锁定”,较为“死性”。正由于优先股与普通股之间存在不可转换的“鸿沟”,因此有时候吸收社会流动性效果不好——很多资金不希望被长期锁定,希望有一点灵活性。
在西方国家的实践中,事前明确发行优先股的企业要在一定年限内逐步收回优先股,这使得投资者可以事前锁定投资时间的预期,安排未来的资金投向。
由于可转换优先股具有短期内极大地吸收社会流动性的优势,当我们面临较高通胀压力,同时又预期未来通货膨胀环境会回归稳定且股市扩容压力相对较轻时,就可以适当多安排一些好企业发行可转换优先股,在短期内一下子收回更多的流动性,抑制流动性泛滥局面。反之,当市场流动性适度,则可以控制可转换优先股的发行规模,减少未来对股市的冲击力。当然,由于可转换优先股的相对优势,股息率要低于一般优先股。
无论是抗通胀,抑制资产市场泡沫,还是鼓励创业,支持创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尽快建立优先股市场不仅好处颇多,而且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
(张元启为中国航空国际建设总公司总会计师、何志成为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专员)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