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王玉光:存准率下调牵动地产神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12-12 08:27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如果没有严格的贷款流向追踪和监控,房地产凭借其强大的吸金能力,极有可能借助这次降准机会再获喘息,与房地产调控政策再做博弈

  王玉光

  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微幅下调0.5个百分点,释放约4000亿元贷款空间,再次触动房地产业敏感神经。

  “限贷”闸门射进一道微光后,是否预示着持续一年多的房地产紧缩式调控即将“政策见底”?刚刚步入下行通道的楼市行情会否就此止跌反转?在各种猜测分析中,房地产调控预期渐生变化。

  实际上,众多理由表明,这次存准率下调并非针对房地产而来。尽管今年三季度房地产新增贷款已环比首次出现负增长,银行发放个人按揭贷款的周期明显拉长3倍,但动用存准率工具,显然还有更为严峻的宏观形势考量:国外欧债危机加剧,外汇占款4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热钱显现流出迹象;国内银行货币内生性紧缩,10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不足13%,各地重点建设项目出现停工,小微企业生存艰难。

  也许诚如一些专家所愿,此次存准率下调“并不意味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放松”。因为就在“限贷”松动的同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刚对“限购”退出释放了一个反对信号。“双限”闸门仍有一门表现坚挺。

  但不能不担忧的是,如果没有严格的贷款流向追踪和监控,房地产凭借其强大的吸金能力,极有可能借助这次信贷政策松动的机会再获喘息,其结果是延缓其自主调整的意愿和时间,助长其与调控政策继续博弈的能力。

  类似的现象曾在历史上反复上演。由于多年来房地产向工商业各个领域的过度渗透,致使房地产与实体经济资金暗通的地下管道细密且隐蔽。遗憾的是,银行非但拿不出有效的资金流向控制工具,某些时候甚至还出于利市考虑,行里应外合、纵容之举。

  如果中国的信贷规则、潜规则未有实质性的改变,即便以重点项目、小微企业和欧债危机的堂皇名义释放4000亿元贷款,让其中的四分之一“合法合规”地流向房地产,又是什么难事?1000亿元信贷资金可以救活众多中小企业、重点项目,同样也可以支撑开发商半年不降价、熬过调控冬天。

  实际上,将存准率下调作为房地产调控政策利好来解读,可能源于一种惯性思维,即长期以来,房地产在中国被定义为支柱性或刺激性产业。因而每当内需疲软、外贸乏力之时,无论是专家谏言还是决策倾向,均习惯于将房地产推至拯救经济增速下滑的前台。

  这种思维催生了地产调控“恐跌”症候群体,他们时时预警地产调控对经济增长的反作用巨大。而恐跌情绪一旦传导至各级政府决策层面,就会演化为调控落实的阻力,或是调控转向的推力。

  如果遵循“恐跌”逻辑逆向推导,则保经济增长实质上就是保投资增长,保投资增长实质上就是保房地产增长,而保房地产增长的关键,就是保证银根地根“双松”,从而使房地产以更低的成本获取资金、收获暴利。

  依此逻辑,如果房地产日子好过了,那地方财政的日子也就好过了,基础投资、重点建设项目也就保住了,地方政府或许还能抽出财力扶持照顾中小企业……遗憾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又走回老路。房地产“恐跌症”继续向“依赖症”恶化,及至病入膏肓、泡沫破裂。

  实际上,有没有勇气不保房地产、让其从一个刺激性产业回归为常态产业,是决定房地产宏观调控终极目标的核心所在,这才是“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

  如果不过度倚重房地产,中国经济增长并非没有其他选择。

  一方面,政府应有足够的决心和信心,接受经济社会转型期GDP增速放缓的客观现实,并努力做好应对多重考验的准备,拒走回头路;另一方面,让经济的城市化回归到社会的城市化,让房地产的城市化回归到人口的城市化,都将使中国经济得到持续驱动力。

  即便是短期内应对外部金融危机和内部房地产调控所带来的冲击,也仍有更为稳健的策略。比如,能否进一步促进地方政府,让更多保障房从过去数月的“待建”状态走向实质开工,从而拉动钢筋水泥等建材业实质增长,使之真正成为商品房调控“恐跌症”的一剂补药。

  (作者为《财经国家周刊》主笔)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