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吴睿鸫:商品质量比价格内外有别更可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06 17:02 来源: 国际在线

  只有国内的各级监管部门像抓出口商品质量那样,由“内外有别”变为“内外一样”,才能提升国内老百姓的消费信心。

  中国生产的产品,国外消费者却总能享受比中国消费者更低的价格,为何企业定价会“内外有别”。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在政协分组讨论会上大倒苦水:并非企业愿意搞价格歧视,而是中国税收高。(《新京报》3月6日)

  实际上,国内商品含税高,是税制因素所致。正因为如此,国内无论是普通消费品,还是奢侈消费品,价格都要比国外高出许多。不过,“内外有别”不止是商品价格,在商品质量上的“内外有别”更令公众忧虑和不安。

  公众忧虑商品质量“内外有别”,并非空穴来风,是有依据的。对于出口的各种食品,尽管说在国外遇到了一些风波,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但从总的情况来考量,中国对出口商品质量监管相当严格有效。2006至2008年间,中国对美国的食品出口合格率分别为99%、99%和99.2%。美国对中国的食品出口合格率分别为99.01%、98.85%和99.09%,同期中国对日本和欧盟的食品出口合格率高达99.8%、99.9%和99.9%。

  这些数据表明,中外相互进口的产品质量合格率基本持平,倘若细算起来,中国食品质量合格率,还略高于我国进口美国、日本和欧盟食品的合格率。可以想见的是,随着国外食品监督办事处在中国的“落户”,我国的食品药品质量还会有提升的空间。

  然而,虽然我国在商品质量出口上一直保持着99分以上的好成绩,但是,在国内销售的产品“成绩单”却不容乐观,《中国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显示,2009年全国食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是77.9%,2010年上半年上升到85.1%,2010年上半年,中国消费量最大的前10类食品,水产制品抽样合格率仅为85%。很明显,与出口产品质量相比,内销产品质量差距是相当大的。

  除宏观数据外,一些微观具体事例,更能说明问题的严重性。比如,某地粉丝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彻查所有生产厂家,经过当地质检部门检查后发现,34家国家备案出口生产企业生产的粉丝全部合格,而其他内销的厂家无一例外被查封。还有,前一段时间,国内奶制品企业深陷“三聚氰胺”危机。但是,之前这些企业供应北京奥运会的奶制品却是安全的。北京奥运会奶制品供应商虽说原本就是免检企业,可授牌者其实也心里发虚,因此对其生产过程进行了全程监控,才使奥运会奶制品“幸免于难”。

  商品质量之所以“内外有别”,其根源是国内在监督管理上的“一国两制”。凡出口商品,各级政府包括监管部门,都高度重视,生怕惹出麻烦,弄出国际事件来;而对于内销产品,无论是执行标准,还是监督管理,不管出于无意还是有意,却不像监管出口商品那样严肃较真。

  当然,出口的商品质量合格率高并没过错。因为,出口到国外的商品不仅价格高,能赚取大量外汇,提高国内就业率,而且还提高我国的整体形象。但是,我们也不能以这些理由,降低国内商品质量标准和合格率,尤其在当前经济增加下行压力大的影响下,提振内需已成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国内的各级监管部门像抓出口商品质量那样,由“内外有别”变为“内外一样”,才能使我国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才能提升国内老百姓的消费信心,让国人都来购买国货,进而帮助国内企业尽早摆脱困境。(吴睿鸫)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