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02日 13:54 来源:中国经济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还未到,关于生死之事便刮起一阵大风:先是济南非法墓地网上公开叫卖,活人纷纷抢购地盘导致价格狂涨,紧接着是因受贿入狱的原广州市花都区殡仪馆原馆长黄燕玲,大爆殡葬业内幕,让人不禁直呼“死不起”。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不管他们生前活得多潦倒,遭遇有多悲惨,死后都希望能得到体面的下葬和妥善的安置,而悲痛的亲人们基于浓厚的亲情,即便付出大笔资金和大量心力,也会尽量去满足亲人的遗愿,让他们安心离去。这些情怀我们都能理解,此中尊重生命传承文化的精神也理当发扬。
但当墓地比房价上涨的速度还要急剧的时候,我们才惊呼已完全不能用平常的眼光来看待了:发死人财已成了一项堂而皇之的生意了。殡葬行业也是如此。从最初遭人嫌弃的忌讳行业,到油水丰厚的热门,其间的转折点自然是1997年国家要求全面火化的政策出台。因为自那时起,但凡由阳间到阴间,每个人都必定要到殡仪馆走上一遭。
于是,不可避免地,垄断行业利益链条就横空出世了。丧葬品利润可达150%、每个工种收“利是”吃回扣,黄燕玲毫不避讳说出了早已公开的“秘密”。殡葬业的暴利被人们口诛笔伐了十来年,却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改善。难怪有人戏谑,将来的我们将可能是死无葬身之地。
客观来说,正常的公共墓地作为一种相对有限的公共资源,当需求量与用地紧张形成矛盾时,依据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一定范畴内的涨价跌价都是正常的。而殡葬业,从事着较脏较累甚至让胆小的人心惊胆战的工作,为吸引人才,其收入较之其他行业丰厚一点也无可厚非。但是,是什么把墓地推向天价?是什么让将来的我们死无葬身之地?部分人对利益无度的贪婪,难道就没有有效的管理和遏制手段吗?
其实国家殡葬改革一直在争议中前进,60年来,虽然如今火葬在多数地区已达成共识,但关于殡葬管理条例的修订却遭遇了诸多困难。尽管在2007年,《殡葬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给予了众人不少希望:其中“明确殡仪馆为非营利性机构”、“严禁任何人炒买炒卖公墓”的要点将可能“终结殡葬暴利将”。但时间证明,这个终结遥遥无期且希望渺茫。而殡仪馆“里面的帮派斗争”及“运气被抓”,让监管部门职能的缺位显露无遗。立法的滞后、监管的无力,让闻着血腥味的人蠢蠢欲动,并终于成功钻到空子“发死人财要活人命”。
由此呼吁,国家应加大步伐推进立法进度,出台相应的管理细则,地方加以配套办法,如明确墓地使用期满20年后如何管理、殡仪馆火化守则等细节,如此,才能让“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力”。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