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4月28日 14:14 来源:新民晚报
海南儋州查处一非法加工窝点
查获的地沟油 傅勇涛
24个肮脏的大油桶,一把沾满污垢的大勺子,空气中弥漫着潲水沸腾后发出的恶臭——这就是海南省儋州市城郊那大镇北吉村非法加工地沟油的一个窝点。4月22日,该窝点被工商和公安部门联合取缔,两名犯罪嫌疑人被刑事拘留。人们在痛恨地沟油加工者之余,不免要问:地沟油缘何屡禁不绝?
地沟油加工24小时不间断
此次查获的非法加工地沟油窝点隐蔽在一栋破旧的居民楼内。记者在现场看到,楼内房间里放着24桶已经加工好的半成品地沟油,每桶约150公斤,旁边还有30多个空油桶。居民楼后面是地沟油提炼加工点,砖头堆砌的灶台上放着7个装着潲水的黑色油桶,桶内漂浮着各种腐烂的餐厨垃圾,潲水的恶臭味扑面而来,稍一挪动,苍蝇和蚊子腾空飞舞。
儋州市工商局北吉工商所所长刘延周说,犯罪嫌疑人把污浊的潲水倒入锅中,烧开后污物就会下沉,潲水逐渐解析出大量颜色浑浊、漂着白沫的油,把沸腾的油水舀起来倒入油桶中,便成了半成品地沟油。
“地沟油的加工过程非常简单。”犯罪嫌疑人吴某荣说,他每天晚上都会定时去儋州市几家比较大的饭店收集潲水,因为“加工点的地沟油提炼24小时不间断。”
办案民警介绍,该窝点的地沟油加工者每月付给饭店酒楼的费用为200元,而一桶150公斤的半成品地沟油的售价是800元左右。
厨余无害处理至今是空白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规定,禁止将餐厨废弃物交给未经相关部门许可或备案的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单位或个人处理。记者了解,儋州市乃至海南省的潲水处理依然由个人完成,没有任何合法手续,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几乎是空白。
在海口市五指山路经营了5年川菜馆的符林岳说,许多餐馆将餐厨废油的收购权承包给专人,收购方和餐饮企业间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购销关系,外人不得插手。与地沟油的销售价格相比,支付潲水成本“其实就是意思一下”。
“地沟油多年难禁绝,原因之一就是不法商贩利用差价牟取暴利,不惜铤而走险。”儋州市工商局公平交易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组长董白平说,查获的地沟油半成品每桶售价800元,其成本却不足百元。一桶半成品地沟油“精炼”成所谓的食用油,成本仅百余元,售价却达近千元。
对餐饮企业而言,片面逐利也是导致地沟油交易“野火烧不尽”的重要原因。“餐馆把餐厨垃圾交给环卫部门处理,需缴纳一定费用,但卖给私人,每年反而有少则上千元、多则上万元的收入。”符林岳说。
记者了解到,海南现有1.5万多家大大小小的餐饮企业。仅海口市餐饮酒楼每天就产生近400吨餐厨垃圾,而该市餐饮业零售额还在以每年近21%的速度增长,餐厨垃圾如滚雪球般增长。如果管理、处置不当,从这些餐厨垃圾中“提炼”出的地沟油将源源不断回流餐桌。
处罚太轻难以形成威慑
此次抓获的另一犯罪嫌疑人吴某勇2009年曾因非法加工地沟油而被处以1500元罚款。但是,吴某勇并未就此“金盆洗手”,反而把加工规模越做越大。“仅数千元的罚款对非法生产地沟油的不法分子难以形成有效威慑力。”儋州市公安局治安支队侦查大队队长周先涛说。
周先涛认为,打击力度不够是地沟油难以根治的关键。迫于社会压力,相关监管部门总是习惯于高强度地“管一阵”,然后又松懈下来,对地沟油监管成为“猫捉老鼠”式的游戏。只有实现对“地沟油”和餐厨废弃物的全程监管,确保不留死角,才能走出“一阵风式整治”的怪圈。
律师张孝民说,杜绝地沟油,需要政府在源头治理和监管责任追究等方面下“猛药”。一方面要制定餐厨垃圾强制统一收购办法,另一方面要通过立法强化环保、城管、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等相关部门的管理责任。
新华社记者 傅勇涛 (据新华社海口4月25日专电)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