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黄春申:谁偷走了美好的80年代

2011年04月28日 20:12 来源:《东地产》

  谁偷走了美好的80年代(二)

  上一代人的“蜗居”与“奋斗”

  文/《东地产》特约撰稿 黄春申

  我三姨夫年近60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语文教师,他有两大爱好,一是藏书,二是写诗。

  他藏书基本是有书就藏,只求量,不求质,我在他书目多达十万册的书房里读完莎士比亚,完成戏剧启蒙,也同时读完了《女特务的激情》完成了性启蒙。至于他写的诗,我经常可以看到他在校报上发表。

  以上是我对我三姨夫的基本印象,但与我父亲的有少许出入,我父亲对他的印象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顿饭上——在曹杨新村某不知名的国营小吃店里,他一口气吃掉了8碗馄饨和15个馒头,这个记录在本家族,至今还没有被打破。

  之所以把我三姨夫拿出来,并不是要申报大胃王的世界纪录,只是想谈谈那一代人。我三姨夫的大胃口来自于他在语文教师之前的工作——黑龙江建设兵团泵水工,负责为全连队泵水。他执着的性格成为了一种天赋,他深深的爱着自己泵水的工作,一天24小时,除了1小时吃饭,8小时睡觉,剩下的15小时他都在用他巨大的双手从地下为全连队泵水。在别的连队泵水量只能保证每人三天洗一次脸的时候,他们连队的女同志都已经可以每天洗澡了。我姨夫造就了全省的泵水神话,被奉为模范标兵,顺利的回到上海华师大学习中文。

  多年的泵水工作,造就了他惊人饭量与体力,而这些东西很好地体现在了他的诗歌中。你总可以在他的诗歌的字里行间中看到一个饥饿的大个子,正在干着重复劳动的重体力活。

  在80年代初他从一个泵水工转型成一个语言教育工作者的几年里,他与我母亲其他姐妹的家庭同住在我外公家。那是个有着3间平房的小院子,有5个家庭居住在一起,每个家庭的平均居住面积不超过6平方米。每当我父亲回忆起这段岁月,总是带着那种难以掩饰的兴奋。活像佟大为谈起那部让他出名的《奋斗》。

  实际在这个大家庭里,有着让人惊叹的分工,我父亲是钳工出生,负责家中一切机械物品的修理,从缝纫机到自行车,全在他手中焕然一新,三姨夫当然不让负责从院中的井台里打水,同样满足了全家人每天洗澡的诉求,其他的日常工作包括拉煤饼与扛大米。二姨夫是军人转业,在国家单位里小有门路,负责家中一切生活物品购买所需的“票”,大姨夫是农村来的,负责养鸡种蔬菜,补充家中伙食所需,还烧得一手好菜,俨然成为了大管家。小院子成为了一个小型的乌托邦,互帮互助与分工合作满足了每个人的所需,也让每个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即使是清一色的上门女婿,也总有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当岁月跨入了21世纪,外公外婆相继去世了,四姐妹的家庭各自的儿女,都长大了。我们经常聚集在一起,互相寒暄中发现,我们到同一个地方修车,却从来没搞清楚车子里头到底坏了哪些东西,我们都觉得房价太贵,要买个超过120平的房子遥遥无期,所以只能在不超过100平的房子里“蜗居”。我们都看过“奋斗”,但现实中,我们的工作,其实差不多都是对着电脑发呆而已,相信即使大家多年不联系,上上微博(http://weibo.com)也能找到共同的话题。

  三姨夫老了,他不用泵水了,他儿子告诉他——你藏的书都可以在网上找到。于是他最近也停止了藏书。他再也没有那么大的胃口,但他依然每周与我父亲相约去打乒乓,连续4年没有间断。我与他儿子半年前相约每周去打篮球,但似乎已经有两个月没去了。

  谁偷走了我们美好的80年代?是不是我们自己?(未完待续)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