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用什么让屠杀者记住历史

2011年06月27日 15:15 来源:21世纪网

  屠杀前的生活越快乐,越与之后的巨大悲痛成为对比。犹太人博物馆用这种方式让人们记住了那段历史。

用什么去缅怀历史用什么去缅怀历史

  我一直笃信博物馆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内涵,展品设计代表城市的底蕴,参观者则代表居民的素养。而去过这么多博物馆,最震撼的还是柏林的犹太人博物馆。它不如故宫博物馆恢宏,不如大英博物馆博大,不如华盛顿间谍博物馆新奇,也不如维也纳音乐小屋有趣,但它却是我见过最用心的博物馆。

  犹太人博物馆由犹太裔设计师里柏斯金设计,2001年正式开馆。可是在开馆之前,仅仅凭借这座造型新颖的建筑已吸引了35万名慕名者前去参观。建筑体本身与众不同。它曲折蜿蜒,事实上如果从直升机上鸟瞰,这个建筑像一道闪电的形态。外墙倾斜,以铁皮构成不规则形状,更令人惊愕的是,整个建筑没有一个窗户,透光全部依靠铁皮上间或出现的狰狞的长长裂缝,象征着严酷统治下的条条伤痕。博物馆内部没有任何水平或垂直的结构,而且经常会出现尖锐的锐角墙面,苍白的底色,再加上沉重的色调与灯光轻轻地但坚定地提醒着人们关于犹太人的这段痛苦不堪的劫难史。

  而最令我震撼的还不是这一点。读者朋友,我想问问你们,如果你们想提醒一位曾经的屠杀者,他过去的行为给你的同胞带来的巨大伤害,你会怎么做?展示用于屠杀的枪支弹药?展示尸体的照片?展示屠杀的录像?展示被屠杀者的幸存亲人朋友的访谈?这些都令人悲伤,但是并不一定是让屠杀者的记住历史的最好方式。最好的方式犹太人博物馆早已悄悄运用。很简单,不过是两个因素,快乐与空白。

  快乐有三种。屠杀前的生活越快乐,越与之后的巨大悲痛成为对比。屠杀阴影笼罩下的小小快乐更能彰显人性的光辉。而屠杀结束后空洞的快乐更是不言而喻曾经的伤害。而如果只是一味地展示伤害,固然可以引起悲伤,但也会引起疲惫。而在巨大的屠杀铁幕下的快乐却像乌云的金边一样,象征着生命的希望。犹太人博物馆的一进门看见的展品不是堆积如山的尸体照片,而是一套茶具,后面有两张文字板,一张上写着这个拥有茶具的犹太家庭的幸福生活,丈夫经商,妻子顾家,儿子学有所成,女儿娇艳可爱。另一张文字板上则残忍的写着,水晶之夜中这一家遭到了怎样的伤害,之后的逃亡过程中怎样的流离失所,最后生命怎样在毒气室中逝去以及这套全家人最喜欢的中国茶具怎样流传了下来。文字很朴实,没有任何抒情,但是两相对比后,心中总是恻然。其他的展品还有母亲织的毛衣,孩子写的家信,甚至有逃亡的犹太人欣慰笑容的照片。每一样都没有直接血淋淋的展现历史但那曾经的快乐却更加谴责着那场人类浩劫。

  另外的因素就是空白。犹太人博物馆的入口在地下室。进入后就面临岔口,有三条长廊代表三个选择,也暗喻着当年犹太人的三个结局,死难,逃亡和艰难共存。死难走廊令人出乎意料。走廊的尽头是硕大沉重的金属门,打开后便进入了大屠杀塔。大屠杀塔其实很小,脚下是一块狭小的三角形区域。里面没有任何东西,周围都是铁壁,几十米的上方有一道细小的缝可以看见天空。阴冷,黑暗,空白。但正是这空白,让每个参观者都情不自禁的想到当年犹太人被屠杀前的绝望无助。设计师曾坦言,空白不仅隐喻大屠杀中消失的数以万计的生命,也意味着犹太人民及文化在德国和欧洲被摧残后留下的永远无法消亡的空白。

  最令人惊叹的是博物馆还有一处将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就是以色列设计师卡蒂希曼的“落叶”展览。那是一道空空的走廊,四面的墙雪白的刺眼,地上铺着用一万多个钢片制成的各种各样的人的面孔。这些面孔似乎在笑,似乎有着生命。然后当你走近,你就会看到旁边的指示牌写着,请踩上这些面孔走过。于是你踩在了那些面孔上,面孔被扭曲了,钢片发出了低低的声音,仿佛当年犹太人痛苦的呻吟。整个展览很空白,所有设计都在地面上。那些面孔也似乎在笑,但当你伴随着那呻吟走过,整个人却沉重的无法呼吸。

  建设犹太人博物馆时,正逢东西德合并后不久。政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东德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便与西德接轨。彼时资金缺口巨大,德国政府也曾深深犹豫于建设犹太人博物馆巨大的预算。但最终博物馆还是拔地而起,成为柏林地标性建筑。至今仍然享受政府的巨额补贴。门票十分低廉,儿童免票,全票也不过5欧,而Audioguide(有声导览)竟然用的是ipod。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