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06日 14:54 来源:21世纪网
那些关心和想要保护本土文化民俗的人,往往缺乏一个平台来展示他们所了解的知识。设立在人流量大的酒店里的文化学堂,能够搭起两者之间的桥梁。
即使是生活在上海的人,也有可能不太了解本土传统文化。例如,中国脸谱的艺术、传统风筝的制作艺术、上海装饰派艺术建筑来源和流派特征、20世纪20年代法租界欧式建筑及犹太人聚居区遗址的历史等。
现在,我经常会抽时间去上海半岛酒店讲课。这是个有趣的工作,在这个文化学堂里,我会为来自四面八方的人讲述十九世纪末国际商行如何纷纷涌入上海,造就了今日外滩万国建筑群的历史。
不仅仅是在上海,在太平洋地区其他城市的半岛酒店里也有这样的学堂。例如,在香港的文化学堂里有关于中国书法、太极、风水等方面的课程。它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学校,而是一个文化的项目。当我们在努力的技术革新,城市现代化的同时,扮演一个文化保卫者的角色也是很重要的。通过它,一些感兴趣的人就可通过专家的讲述来了解各地的文化和历史。
这些课程的参加者不仅有外国旅游者,也有本土游客。如今那些平均年龄在35到40左右、踌躇满志的当地客人,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海外接受教育。相对来说,他们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有“断层”,这样一部分人群同样希望了解更多本土历史和普通大众所不知的民俗文化。
那些真正关心和想要保护本土文化民俗的人,往往缺乏一个平台来展示他们所了解的知识;而生活在城市里的普通大众,他们未必能对许多值得保护的民俗文化都有所了解(中国的民族太多,各地民俗文化太丰富)。在这个时候,设立在人流量大的酒店里的文化学堂,能够搭起两者之间的桥梁。
很多人都认为全球化与当地文化的保护很难平衡。全球化是个非常大的词,通常被认为具有消极意义。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看,我们可以将全球化看作是一种催化剂,促使人们共同参与。我们所说的全球化是凌驾于任何之上的,但是它在吸收各方的同时,可能剥夺了一部分人想要证明自己的机会,他们兴许会说“我不需要被全球化,因为我们有能力自食其力”所以在很多方面,全球化确实成为了人们障碍,它阻止了人们表现的更好。
但是当地文化的保护和全球化是不相矛盾的两个方面。因为当地文化是关于提升人们的意识、保护城市的历史,是对人而言的;而全球化不一定要囊括文化,无法带领文化到更高的层面,所以说本土文化是独立于全球化之外的。文化学堂这样的项目,目的在于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昨天的艺术的欣赏——风筝制作的昨天的艺术,脸谱的昨天的艺术……我们在这儿做的所有的事,不但为了今天,同时也为了明天来保护昨天。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