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ST股复活:百弊丛生的摇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1-09-07 07:41 来源: 证券时报

  肖国元

  由于宏观调控松绑预期因央行扩大准备金存款基数而落空,加上外围股市风高浪急,动荡不稳,从8月10日到9月2日,沪深股市走势疲弱,萎靡不振。但是,在这短短14个交易日里,*ST盛润却从8月10日之前的收市价9.07元一口气涨到9月1日的17.98元,涨幅高达98.23%。是什么原因让*ST盛润一飞冲天?

  *ST盛润受到追捧的原因,是公司8月10日发布的一则公告:公司拟以4.3元/股新增股份约9.38亿股换股吸收合并富奥公司。吸收合并后,*ST盛润将作为存续公司承继及承接富奥股份所有资产、负债、业务及人员等,公司主营业务将变更为汽车零部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据悉,上述存续资产截至今年3月末的预估值约为40.33亿元,其2009、2010年实现净利润分别为2.58亿元及6.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4%与170%。

  这就是说,原来资不抵债、净资产为负数、自1993年上市以来历经18年默默无闻而没有红火过的公司今年“乌鸡变凤凰”了。按照其2011年中报披露的数据,每股收益高达5.05元。据此,我们可以预期其全年的每股收益将达到10元。即使保守估计,打个八折,也有8元。如果心肠再硬一点,打个五折,也有5元。如果按10倍、15倍、20倍PE计算,*ST盛润的股价分别值50元、75元与100元。这样看,目前17.98元的股价简直是地板价。

  近来,与*ST盛润同样吸人眼球的还有源自SST集琦的国海证券(微博)、脱胎*ST兰光的ST兰光以及延伸于*ST夏新的象屿股份等。国海证券停牌4年半后,首日涨幅高达200%;而同期对应的深证成指涨幅为40%左右。无独有偶。暂停上市长达27个月的*ST夏新一次性摘星,摘帽,并更名为象屿股份于8月29日恢复上市,当日大涨99.5%。而同期对应的上证指数基本上打个平手。最可观的要数ST兰光。2009年2月,*ST兰光停牌重组,停牌前的价格为5.55元/股。ST兰光2011年8月26日复牌,最高价15.30元,收报12.99元。ST兰光停牌30个月,涨幅达134.05%。而对应的上证指数的涨幅只有13.51%。

  其实,上述事例并不特殊,更不罕见,它们是中国并不短暂的证券市场的一个缩影,甚至代表了A股市场独特的风貌与特质。从此,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其一,无论股市多么风高浪急,险象丛生,投资ST股的风险非常低,不仅远远低于其他大多数非ST股,甚至远远低于大盘指数;其二,不论怎么烂的股票,总会有人去苦心钻营,千方百计去重组。一旦重组成功,ST股就会像变魔术一样带来成亿的利润,给人一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豪迈感。也许,这是ST股的独特魔力所在,也是许多人对它孜孜以求的真正原因。由此,在许多人看来,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复活与回归给证券市场带来了希望与活力,也给迷恋它的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利润。

  不过,稍微放宽历史的视野,我们就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看法。回顾一下中国股市20余年的历史,我们知道,ST股像过江之鲫络绎不绝。但是真正起死回生、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并且给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健回报的ST公司屈指可数。ST股由死到生循环往复的最大贡献就是喂肥了重组的操刀者,让他们名利兼收;其次是怂恿了市场投机,让A股市场变成了鱼目混珠、投机取巧的大舞台。严格地讲,ST股复活的负面影响远不止这些。它对证券市场最深、最大的伤害在于搞乱了市场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观,颠覆了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

  众所周知,由于心怀仁慈,我们对不能满足某些关键条件的已上市公司实行ST制度,希望它洗心革面,改过自新。这种“治病求人”的慷慨似乎有其合理的、人性的一面,也多少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但是,ST制度的实施并没有产生怜惜之人预期的结果。相反,由于大有周旋的余地,ST股有成为“不死鸟”的极大可能性而生出许多怪相。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公司在上市之时,就放心大胆地包装粉饰,尽量争取卖个好价钱,以致过度包装、虚假陈述、财务欺诈、虚假上市等不绝于耳。上市公司之所以这样,根本原因在于有退路——既不会置公司于死地,也不会置投资者于不义。正是由于ST机制的存在,券商投行就敢于开高价甩卖IPO,以牟取眼前的高额利润。至于上市以后情况如何,那不是他们应该关心的。因为哪怕上市后洪水滔天,也还有补救机会,可以挽狂澜于即倒。因此,所谓的诚信、责任、名誉等都是浮云,可以抛到九霄云外去。正是由于ST机制的存在,投资者不担心上市公司质地是否优良、管理是否规范、经营是否有效率,他们关心的仅仅是股本的大小、是否有庄家介入、是否有重组,甚至形成了股票“越烂越值钱”的预期。可以说,A股市场的不良习气、不健康的投资习惯,绝大部分缘于ST制度。

  不仅如此,当ST股无可救药时,我们还是不忍心让其退市,进而冒出了ST加“*”的机制,让ST股演变成*ST股。这样的一再迁就,使得证券市场的弊病演绎到了无以复加的荒唐地步。这除了给少数人带来暴利外,带给整个市场的只有失望、沮丧与深深的不公。

  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很不成熟,包括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处罚不严肃等等,以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市场效率低下。客观而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验不足、时间太短、权利关系不清等等。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缺乏原则性,对太多的事情心慈手软,抱着宽容、放纵的态度,以致养痈遗患,结果是后患无穷。

  如果我们实现一个干净利落的退市制度——不管什么公司,只要不符合继续交易的条件,就毫不留情地驱逐出市场,这样,二级市场无故追逐烂公司的风气就会销声匿迹,因为偏爱博傻的投资者失去了死中求生的基础与底气;在这样的条件下,券商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就不敢言过其实,就会考虑自己的名声与利益而忠于自己的职业操守;在这样的条件下,公司IPO不是捞钱,更不是抢钱,而是拿与资产对应的股份去换取扩大再生产的机会,目的是为了公司未来发展与股东的长远利益。因此,过度包装、虚假陈述、虚假上市、欺诈上市等基本上就会消失。可以说,实施退市制度,虽然不能打造一个十全十美的证券市场,但可以消除我们市场现有90%的怪毛病、坏习惯,让我们的股市脱胎换骨,变成一个真正高效、强健奔腾的经济发动机。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