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麦捷科技不按常理出牌 营运资金不足成发展瓶颈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2-15 01:1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 本报记者 郭觐

  麦捷科技不按常理出牌营运资金不足成发展瓶颈

  主营业务为片式电感及片式LTCC射频元器件等新型片式被动电子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为下游客户提供技术支持服务和元器件整体解决方案的深圳麦捷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麦捷科技”)于2012年2月10日向证监会递交申报稿招股说明书,拟于近期登陆创业板。

  这家2010年营收刚过亿元的科技企业,其股东名单里面不乏所处行业的业界大佬,这些大佬所控制的企业与其复杂的关联交易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麦捷科技在大喊缺钱的情况下却大肆分红3400万元。如此经营手法,其上市目的值得玩味。

  关联交易:平常

  ●与屹东电子共享四客户

  ●屹东电子控制人是第三大股东

  招股书显示,主要股东李明与郑毅松合计持有深圳市瑞联投资有限公司74%的股权,瑞联投资旗下有一家名为中国瑞联的全资子公司,而中国瑞联为宁波屹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屹东电子”)的第一大股东,因而李明与郑毅松为屹东电子的实际控制人,而屹东电子与麦捷科技又有什么关联呢?

  屹东电子的公司网站显示,屹东电子的主要产品为手机、液晶电视、蓝牙耳机等,因此不难发现,麦捷科技与屹东电子属于产业上下游的关系。报告期内,屹东电子的客户及供应商与麦捷科技的四名客户存在重合的情形,这四家企业分别为天通浙江精电科技有限公司、展英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浙江正原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此外,屹东电子曾于2008年12月30日与麦捷科技签署《借款协议》,向麦捷科技借款260万元。

  资料显示,李明曾供职于电子工业部计划司、机械电子工业部生产司,现任中海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李明于2001年通过深圳瑞联成功将中国瑞联私有化收入囊中,后与郑毅松于2011年1月25日从麦捷科技原股东中国瑞联处分别受让麦捷科技12.58%、6.18%的股权,从而成为麦捷科技的第三大股东。

  财务数据:异常

  ●成本直线上升,毛利率“逆势”上升

  ●应收账款增幅显著高于同期营收增长

  招股书显示,近三年一期(2008年-2011年1-9月),麦捷科技的主要产品原材料银浆(占生产成本比重为22%-33%)的年度平均采购价分别为4211.46元/公斤、3647.17元/公斤、4700.91元/公斤、7371.64元/公斤,2009年以后,年平均涨幅近40%;此外,银浆占生产成本的比重自2009年以来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占比由2009年的22.46%上升至2011年1-9月的33%。而报告期内,麦捷科技的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3.88%、38.22%、40.21%、38.10%。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在生产成本直线上升的情况下,麦捷科技的综合毛利率却“逆势”上升了近2个百分点。

  除了上述“异常”外,麦捷科技应收账款的增幅也显著高于同期营收的增长。报告期内,麦捷科技的应收账款分别为1241.22万元、1374.54万元、1983.15万元、3048.33万元。对于2011年9月末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招股书给出的解释是由于麦捷科技2011年1月-9月营业收入由2010年1月-9月的8027.71万元上升至9716.61万元。显然,此种说法缺乏说服力。通过以上数据可以计算出,2011年9月末营收较上年同期增21.04%,但同期应收账款却增长了53.71%,增长幅度超过营收增长幅度的两倍。

  略有财务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些公司为达到美化当期报表的目的,会通过与关联企业进行赊账交易或提前确认来实现,这些一般会体现于应收账款的急剧增加。招股书显示,麦捷科技2008年末的应收账款余额较期初减少了1061万元,该金额实为2007年实现的销售收入,但是收款却是在2008年。以此类推,如果麦捷科技2011年9月末的应收账款要等到2012年才能收款,这样一来虽然不会增加麦捷科技当期的现金流,但会对其上市估值产生很大影响,而穿插其间的关联交易,也让人不免担忧其数据的真实性。

  资金运转:反常

  ●3年累计分红3400万元

  ●营运资金不足成发展瓶颈

  招股书显示,2008年-2010年,麦捷科技分红金额分别为1500万元,1600万元和300万元,3年累计分红3400万元。而麦捷科技2008年、2009年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1030万元和1592万元,均低于当期的分红金额。在此情况下,麦捷科技真的是资金很充裕,无法释放而进行了分红吗?

  招股书在对“其他与主营业务相关的营运资金项目的必要性”中提到,报告期内,麦捷科技运营资金的总体规模较小,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营运资金不足已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对资金的渴求可见一斑。一边大肆分红,一边却大喊缺钱,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另外,在麦捷科技的募投项目中,最重要同时也是金额最大的项目是片式电感系列产品扩产建设项目。该项目达产后将增加10928万元的销售额,几乎是目前营业收入的一倍,这意味着,麦捷科技的销量必须实现翻番才能消化掉这些产能。

  显然,消化产能也意味着开拓新客户。然而,麦捷科技在业务拓展上却没有表现出令人信服的一面。首先,作为公司曾经的第一大客户——TCL集团,麦捷科技对其的销售额已从高峰期的1409万元(2009年)下滑到312万元(2011年1-9月),而对于另一大客户华为公司,情况更糟,2010年以后,在麦捷科技的前五大客户名单中已不见华为的身影;其次,作为经销商的麦科电子在2010年后一直位居麦捷科技的第一大客户,这也从侧面反映,麦捷科技在新客户的开拓上表现乏力,需更多地依赖经销商的客户资源进行销售,相对于直接客户销售,这种合作模式显然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在“销售依附于麦科电子”得不到改善的情况下,这些新增加的产能势必要依靠麦科电子的销售网络才能最大程度消化,如此一来,使得麦捷科技对麦科电子产生更严重的依赖,麦捷科技似乎正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分享更多
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