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郑拓:从草莽乱市到投资时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0-10-29 11:38 来源: 《机构投资》

  讲述者:郑拓(上海好望角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   

  《机构投资》 张瑜华 吴昊 报道

  当年没有胜利者

  中国证券市场的早期是个草莽年代。现在回忆起来,我那时也是瞎做,看资金量、看有没有庄家、看有没有题材炒作,这样偶尔能赚钱,但赔起来就厉害了。

  当时整个股市的市值太小了,你如果有一个亿资金,那肯定无人不晓了。一个交易市场的基本功能就是价值发现功能,比如一盒值500元的茶叶却卖两毛钱,这就不叫市场,完全谈不上价值发现。所以,那个时候并不存在一个严格意义上的证券市场,没有资源配置的功能。

  当时股民什么都不需要懂,因为一些基本投资分析方法,比如看财务报表、分析资金流动性、观察相关经济数据等,基本都没有用。股民抱着发大财的梦乱炒,都是所谓的内幕消息加资金炒作,再加各自奉为圭臬的技术分析方法。

  那时大户可以从营业部透支很多,而营业部又属于当地政府财政范畴。一个公司可以因为一笔亏损交易而好几年都起不来,五六年也无法抹平,只能慢慢补。

  在那样不规范的环境下,没有人是胜利者,大家早晚都得赔钱。

  从投机到投资

  从乱市到机构投资者出现、基金进场,从“炒”股票到深入挖掘公司价值,股票的本义逐渐清晰。大家开始研究公司的经营状况,发现做大盘股也可以赚钱了。

  旧的观念去了,基金提出价值投资的理念。提出这个理念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基金照此去做了。当时华夏重仓钢铁股、博时重仓汽车股等,这样做其实也带有炒作成分,但不管怎样,他们按照行业基本面的方法去做了,实际效果也很好。

  2003年我从美国回来,发现在海外学的一些东西已经可以用于国内市场了。不过,观念的转变和事情的发展终究要有个过程。记得2005年我去企业调研时,还有上市公司高管反问我:“你们考察有什么用啊?利润低的时候股票涨,利润高的时候股票跌。”

  2003年底2004年初的时候,大盘股被爆炒,后来被宏观调控打下来。大家意识到,原来存在与宏观经济相关的周期类股票,于是就产生了价值投资加防御性,那些具有高成长性并且有防御能力的股票使得大家在2004年、2005年的熊市中也能赚钱。到了2006年,具有长期成长性的股票,比如万科、茅台等受到青睐。

  这时,大家的投资方式仍然偏重自下而上。在2005年底2006年初市场起来的时候,很多基金经理都把股票卖掉了,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熊市,现在突然涨了这么多,肯定得卖了,却没有看到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当然也有人学巴菲特、彼得·林奇那样长期持有,一直拿到了2008年,才明白长期拿着也不见得是好事。

  吃了亏,大家静下心来研究宏观经济,基金经理开始理解M1、M2,明白了原来还有种自上而下的投资方法,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正相关性逐渐被揭示。

  当经济渐渐通胀、粮食价格起来,大家又发现原来全世界经济是相关的,于是开始关注海外市场,用国内股票估值和海外市场比较。

  这几年,大家的投资方法虽未成熟但至少比较全面了,自下而上选股票,同时关注宏观经济的变化,关注全球经济的变化。

  寻找科学投资之道

  很多投资者问我,像苏宁电器这样的股票能不能再挖一个出来?中国市场发展这么快,未来是可能会出现这种股票,但回头看五年前像苏宁电器这样的企业到现在还有几家?

  一个好的投资人应该是有自己的一套投资逻辑,而且是自己能讲得清楚的方法。我在美国有段时间专门做对冲基金的评价,研究了几千只对冲基金,并且和基金经理聊他们的投资方法,发现这些人的每一句话都没法驳倒,因为他们都有一套自成体系并且很清晰的逻辑。

  海外与国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此,用科学的方法投资。比如为什么要买新兴产业的股票?这类股票上涨的概率有多大?怎样才能抓住这个概率?他们是用数据、用逻辑来说明,而不是满嘴“过去我很牛”之类的话。

  在国内,我们还没有做到那么科学,现在国内很多投资方法都建立在线性的主观判断基础上,但是国外很多经验值得借鉴。未来三五年,炒作内幕消息、坐庄跟庄的人还有赚钱的空间,但是不会长久。

  事实上,中国出现真正的投资市场也就两三年时间。据我观察,从2006年开始,很多数据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符合经济规律,如果能发现这其中已经稳定了的关系,并且找到其中的逻辑,投资就会比较有把握了。

  有很多人,管1个亿时是牛人,管10亿时是小牛,管20亿时就变成熊了。而一个真正的投资高手,是有一套完备的投资逻辑和系统的投资方法,这样科学的投资哲学,才能保证其认识并且把握到市场的最新变化。

  这也是我现在正在积极尝试做的事情。虽然现在付出的代价蛮大,未来我也不敢说我的业绩一定好,但是出大错的概率是很低的。既然现在学费都交了,不可能没用的。

分享更多
字体: